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运服务感动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春运服务感动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难忘的春运故事简短?
春运期间,紧张的车站里人山人海,我在候车室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眼里满是泪水。
我关心地问她,得知她迷路了,父母失联,被迫一个人赶路。
我拿出自己的手机,联系了她的父母,安排他们在另一个车站接孩子。当小女孩与父母重聚时,她抱住我,感激不已。
我也因为这一次的帮助,深刻体会到仅仅一次小小的行动,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变得充满温暖和互助。
春运路上遇到的温情故事和画面是什么?
在火车站,进站的时候遇到一件很温馨的画面,老婆婆和老公公各提着东西进站,走在我前面。老公公笑着对老婆婆说,都给我来提,你牵着我手,一手从老婆婆手中抢过行李,老婆婆拗不过他,同意了,老婆婆翻了个白眼,甜滋滋的拉着老公公,充满皱纹的脸却笑起来很美。
最让人羡慕的爱情是能和心爱的人一起白头偕老,一生陪伴。
他们走得很慢,我一直在后面跟着,做了一路电灯泡,这样的爱情是我最渴望的。
进站要过隧道,感觉老公公提的很吃力,脸上却显得很轻松,一直再坚持,我在后面看到了这情况,作为年轻人,我主动上去要求帮忙提行李,单单上下走楼梯,六七十岁就不好受了。看着我坚持帮忙,他们愿意把行李给我分担,最后对我说:“小伙子,谢谢你,像你这么好的男生,以后一定幸福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原来被人感谢,心是这么甜的。
我收拾好东西从学校出来,已经晚上11点了,拦了辆出租车去火车站。没想到火车站还是很多人,自助取票机前排着长长的队,我的火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也跟在后面慢慢排着队。本来我在低头玩手机,隐约听到嘈杂的人声里混杂着压抑的抽泣声,我的右边是进站口,一个戴着灰色线帽的老人,一手攥着另一个老人的手,另一只手抹着脸上的泪水。那个老人,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好像在低声安慰。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两个瘦小的老人,他们实在是太过普通,站在来来往往的人潮中间,像要被吞没一样。他们也许是兄弟,或者是认识了一辈子的朋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相隔千里。年龄越来越大,能见的次数越来越少,谁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岁月对每个人都如此残酷,踏上这列往北往南或者异国他乡的火车,再见已经满头白发。如果不能挽留,那就在该告别的时候好好告别。我边跟着队伍往前走,边看见两个老人用力拥抱了一下,灰帽老人提起他的老式手提箱,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话题我还真有材料,虽然不是亲力亲为,但是我是亲眼所见他人帮助他人的好故事,是真实的呦……
故事很短,草草几字希望能够温暖你我他……
这是软卧15厢,火车出站约有一小时四十分钟左右,我看到一位跌跌撞撞的人左右摇摆地从我身边走过去,顺着我的实现他进进了厕所。我闭目听歌,突然有人大声喊了一句,乘务员,这有人晕厕所了……
说话乘警就来了两男一女,正在大家不知所措时,乘警一句话让大家舒了一口气。
这货喝多了,上厕所醉这了,裤子也没提,还湿了一条裤腿,哈哈(ಡωಡ)hiahiahia也不知喝了多少。乘警说,这有他的家人吗?15厢无人回答。
这时过去一小伙,伸手褪去他的裤子,换上干衣服和乘警一块扶到8号厢去了(餐)……
我感觉挺为他的行为举止点赞的 好人一生平安啊
春运回家个个只是匆匆的过客各有满满的心思。
出门远行第一站很关键,是否安全順利将会直接影响着人们一路的心情。
我农村老家妇女们很迷信这个,如果她们出门去赶集,村口相遇你万万不可说些不能吉利的话,如果你胡说八道她们会恨死你。
春运期间我现在上班的当地***做得很到位,春节放假前当地***在工业园区会拉出一些问候祝福和感谢劳动者的条幅,手机也会收到***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感谢祝福之类的短信。辛苦一年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心情很舒畅。
背着春节回家的行李,坐上前往回家的第一个车站,为保平安每个路口都有公安辅警值守,目送每一位辛勤劳动者离开。
车站到处悬挂着各种各样对劳动者的问候标语和祝词。一改以前那种乱哄哄的场面,旅客秩序井然,几处醒目的地方设有免费提供的姜茶 、开水。还有免费提供包装绳、胶带、针线、晕车丸、口罩等等。
车站公安干警来回的穿梭巡逻,有许多春运志愿者无偿地贴心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旅客,据说还有不少的便衣警察也在我们身边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危。
有当地***对劳动者如此的厚爱和珍惜,令人感到非常的温馨。春运第一站的感受已经影响着每一位旅客的心情,愉悦的心情必将伴随着旅客们春运路上順利平安的回到父母的身边。
我在想:大过年的,警察、志愿者义工也有家呀,他们却不能回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运服务感动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运服务感动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