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地方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地方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你的家乡都会有哪些风俗习惯?
其实过年一个地方一个风俗,各有各的趣味,我们这里从腊月初一开始,就开始有各种习俗。
腊月初一大家先前都爱吃炒面(就是把玉米炒熟后加工成面粉)然后用柿子或白糖拌上吃,现在有许多老人还保持原来的习惯,年轻人不再保留。而腊月初五是吃五米粥(就是五样不同的米配红豆与枣做成比粥稍稠点的饭),有的就如端午吃蒸米,而腊八就是吃煎饼了,待到过了腊八,大家又加工茶面(就是用玉米与黄米或大米炒半生),再炒上花椒与荆界(一种能表汗的药材),这茶面每天早上吃,可以在茶面中放馍丁,据说喝茶面能祛寒生体温,对胃寒的人有帮助。
而到了腊月二十三,大家又有二十三吃糖的风俗,可以买麻糖,也可以买吃的糖,据说二十三是神上天的日子,先让他吃上糖后甜住他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而不说坏事。一过二十三天天就有事干了,有句俗语“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去买肉,二十六去街遛,二十七蒸蒸吃,二十八煮丸子,二十九看看货全否,三十贴对子(上坟)”,一过二十三每天安排满满,而且有的人家典礼没有正日子办,可以抽二十三后办喜事俗话“赶乱催”。反正年前最后几天都在忙着为年做准备。而做生意的人由于忙就顾不上这些习俗了,总是忙到年三十,才简单匆匆过年。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我们这里大年初一到玉皇庙与土地庙抢头香,据说谁在大年初一零点准时到庙烧香,一年运气都好,因此全村人到那时都往庙上跑,而且大年初一不到太阳升起不敢扫地,而且大年初一只能往院子里扫,往外扫漏财,大年初一不准吵架,也尽量别吃药,据说否则一年吵架或吃药,总之过年就是要个好兆头,预示开头红。然后初二到十五前去亲戚家拜年。有出嫁女儿的在临近正月十五会去女儿家送十五,先前都蒸好多灯糕,现在省事,少蒸几个都送钱。一过正月十五闹了元宵,基本就年过去了,节也过去了,一切恢复正常了。
另外正月初五还送穷灰,迎五福,正月初九去玉皇庙送香,据说玉皇大帝是正月初九出生。其它的习俗就是拜年了。也许别人那里没有这么多风俗,我们农村才会有这么多!
大家好,我是沃土芳华,一个热爱文字的女子,希望大家点赞与评论,记得关注一下呦!
家乡在湖北襄阳,襄阳地处鄂西北,和河南省很近,所以它在文化上属于中原文化范围 。
家乡的春节也有很多习俗,过去讲究一些,现因时代发展变化,有一些繁文缛节已不再讲究。
记得本人儿童时,年三十全家要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要尽量丰盛,菜中一定要有一条整鱼,并保持到三天不吃。家庭成员要尽最大的可能到齐。除夕夜一定要熬夜守岁,初一一大早要给爷爷奶奶,父母亲和本家长辈拜年,讲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长辈们也会给我们晚辈几块钱作为压岁钱。初一早上一定要吃饺子,吃完饺子后小孩们就可到本家,亲属各家拜年。
初二,如已婚的青年人就要和媳妇儿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去时要带上烟酒果子糖等礼物。
初五称为‘破五’,有破五大似年的说法。这一天也会像吃年饭一样,全家要一起吃团圆饭。
过完初五,春节的主题可以结束,远方工作的人可以离开家乡了,有急事的可以去办事了,但春节并没有全部过完,大家仍然沉浸在春节的节奏中,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和春节一样,全家人要在一起吃饭,欢聚。就是这天一定要吃元宵,祝福家人在新年里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正月十六这一天,我们这里一定要大家外出郊游,称为‘游百病’。这一天外出游玩了就可以百病消除,身体健康。
正月十六过完,才算春节全部结束,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节奏。
1.敬灶
供一盏香油灯,焚三炷香,点一对大蜡和九支小蜡,烧金标佛纸;用小碟子供上水果、茶叶、活豆腐、米、面、面条、盐、馓子,这些必须要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十二点之前完成,即送灶神上天,大年三十(二十九)接灶神。
正月顾头,腊月顾尾。即腊月最后三天和正月头三天、夫妻之间要忍嘴,说话做事格外小心,尽量不让小孩使用易碎品,不许小孩玩藏猫猫游戏。
一定要交了大寒后、才可以清除旧坟上的野藤杂草,并添土垒坟。扫阳尘、清明渠、通阴沟,[_a***_]年后才交大寒,这些就直接免了。
大年三十(二十九)吃过早饭后才能贴春联,到中午十点或稍后一会儿,带上馓子、水果、熟香肠、熟腊肉、酒、杯、筷等去上坟,不放鞭炮不烧纸钱。
中午团圆饭前大门外放鞭炮,鞭炮纸屑就不用打扫了。饭后基本上可以给小孩发压岁钱,但这压岁钱小孩不得乱用(正月十五后交回由大人保管),再给小孩套一件新衣裳穿上,小孩可出去玩耍、或是在家与大人分工做鱼儿包面。
做素馅料的鱼儿包面用菠菜、活豆腐、馓子、只放姜和盐,不加葱和蒜苗;荤馅料是菠菜、豆腐干、腊肉、葱、姜、蒜苗、盐。海椒、花椒有的要加,有的不加,每家做法各不相同。
晚上吃中午剩下的、再煮鱼儿包面吃。在烤火守岁前,必须泡脚,但给小孩洗脚时,不能洗膝盖骨,说是洗了膝盖骨的小孩爱相嘴(爱看别人吃饭),易碰嘴(容易撞见别人偷偷吃东西)。
夜里十二点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男人出去等时间一到,开始抢金银水,在路上不能与人说话,把水缸装满,还要再挑一担水存放。
回家后把门一关,就在屋内大门边烧金标佛纸、点三炷香、一对蜡、敬门神。
正月初一,全家上下,从头到脚全身新。十点过后、才可以倒掉屋里的杂水,才可以开门外出,全天不许用刀,不扫地,不开箱盖,不开柜门。
我们老家四川广安农村,从前只要到过年了,从腊月开始就紧张的在心里每日数着天日一天一天的减到年未,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用石磨推过年汤圆,每家每户杀着年猪,买起过年穿的衣装,火炮及烟花。有的还要跟小孩买各种玩具,准各压岁钱红包,把自家的房前房后,屋里屋外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还有贴新年春联,买香和草纸求仙人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顺顺气气的发财度日。
到了腊月三十的晚餐上,全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欢欢喜喜闹闹热热的吃团圆饭,饭后全家人又开始坐在用树根烧起的大火旁守岁辞旧迎新。开家庭会,有说有笑回忆过去的一年奋斗努力收获了什么,得到了多少。在新的一年里又要制定什么新目标,又有什么新的愿望去实现等等守岁会议议程。守到十一点五十八九分钟就开始放烟花爆竹了,为辞旧感怀感恩,为迎新许愿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老大初一起床不能叫任何人起来,梢梢的跟小孩新衣新裤穿上洗脸吃汤圆,吃圆宝。圆宝里面包的有糖,有花生,还有硬币,吃了这一年里都有甜有香又有钱。饭后才跟小孩发红包压岁钱,钱多多发,钱少少发,看自家环境贫富说话。
大年初二天吃长寿面,杀鸡炖猪脚做长寿面的好伴莱,葱葱豆尖菜少不了。饭后领着全家大小老中幼到自家祖坟去拜年,带着香纸火炮满山遍野的拜呀拜,前传后教纪念祖先的存在,教育后代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戴小孩,家和万事兴,这就是过年的农村风俗。
农村近几年又多了一个聚会送礼的喜事儿,凡是新年做大生的人把生日都搬到了正月间来做大生,因为回家过年的人齐,有时每天有好几家要做客,人少的家庭还分配不够,只能求人代礼去。还有结婚嫁女的都是这个时间来办喜事,其实过年是求闹热,把整个人都累垮了,整天都是东家吃到西家,南家走到北家,海吃海喝的醉昏昏的过年。这就是年的味道,年的风俗。年又快到了,中国年,年年都得过,红红火火过大年,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发大财,健健康康心最甜!
过年我们家乡的风俗是,首先每家都要杀年猪,请近邻和亲朋好友吃刨汤肉。腊月二十四要打扫清洁卫生,祭灶神,二十九,三十吃年夜饭又称团圆饭。但吃饭之前,首先要祭天,祭地,祭先人,祭高曾远祖。然后才吃团圆饭,守岁,发红包,看春晚。
春节民间习俗有哪些?(至少三个)?
春节的民间习俗有:
1.贴门神。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2.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5.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7.吃年饭团圆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地方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地方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5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