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学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学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时候过年时都有什么习俗?
小时候每年一入腊月,人们的心早就被快乐的年勾魂摄魄去了。不必说女孩子会把妈妈给新置的花衣不知偷偷试过几次,也不必说男孩子绊着手指算计着能有多少压岁钱,单单是每年初一的扶秋千就能给人无穷的乐趣。給人满满的回忆,
每年正月初一,当人们拜完年后,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场地不用说,首先必须是开阔地,周围没有树木,房屋等地面建筑。其次是在村中央最好,位置不能太偏僻。扶秋千最主要的材料是縄索,生产队里的保管员把所有的縄索全拿出来,其它农户也献出縄子,檩条等。人们用俩个石碌碌做基石,然后把四五丈高的俩根立杆矗立起来,每根立杆在四个方向拉有引縄,在秋千顶端各插一面红旗。用不了小半天秋千就大功告成了。
荡秋千首先从年轻小伙开始,他们胆子大,而且有力气,个个都不愿服输,看谁能荡的最高,只看见人在空中来回飞舞,耳边风声呼呼,听到下面大人的赞许,小孩子的助威声,心里甭提有多自豪了。他们在秋千上一会儿是坐姿,一会儿又变成了站姿,一会是单人荡,一会儿又变成了双人荡。总之,让人羡慕不已,特别是小伙子的心上人,她们的手总捏了一把汗,生怕有个闪失,,,,,,
对朋友使坏是常有的,你越胆小越容易被人取笑,他们会把你推的高高的,让你坐在秋千上欲罢不能,只能任其自由飞荡,往往有人坐在上面哭声飞荡,逗的下面的人哄堂大笑,不管你怎么叫,就是不把秋千停下来,,,,,,
整个春节里,人们都围着秋千,尽情闹着,笑着,真想回到那快乐的时光。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特别是对过年的记忆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清新。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住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那时一进腊月就天天盼,天天算,盼过年能吃点好东西,穿点好衣服,还能看到一些只有过年才有的新鲜事。
年前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年货。其中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鞭炮、红纸和年画。红纸用来写对联。小鞭炮买一百响的两挂,拆着放。年画专捡新鲜的买,贴在屋里花花绿绿看着非常喜庆。
腊月二十三这是必过的小年。这天要打发灶王老爷和天地爷上西天。我记得那时家家都供着灶王老爷和天地爷。灶王老爷在灶台后供奉。天地爷在屋外墙的左上方一个一尺见方的土龛里。供奉的牌位两边写着一付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这天把供奉的牌位拿下来,在一家人念念有词的祷告声中烧掉,这就叫发送灶王老爷上西天。然后大人们就分些自制的糖瓜给我们吃,意思是让灶王老爷嘴甜些,上天后"言好事"。那时候我非常奇怪,让灶王老爷嘴甜些,为啥不让灶王老爷吃糖瓜,却把糖瓜都给了我们?
过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也特别浓了,.开始安排另一件大事,就是请家堂。什么是请家堂?就是把祖宗牌位请出来,放在一个用布铺好的桌子上,上面摆上果酒菜肴香表,天天祭拜,至到过了正月初五才撤下来,其实就是祭祖。这期间,我们这些小孩白天黑夜总是到各家去串门,特别是夜晚,一进门就会看到家堂在那里摆着,桌子上烟雾缭绕。那神密的氛围还真以为有神鬼在里面,吓得心里嘭嘭直跳。
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十五之前走村串户看会,那狮子旱船高跷好不热闹。
过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甜美。它欢乐、祥和,喜庆中还略带那么一点说不出的神密。
我们小时候作为男孩子当然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阿,就是拿着鞭炮和炮竹各种花样炸,比如拿在手里炸,比如扔在鱼塘里炸,比如插在牛粪上炸等各种爆破,当然还有***系列,比如把老爸的永久版自行车链子拆了做成火柴枪,这东西可好玩了,除此之外,如果下雪天堆雪人打雪仗,还有去河边放野火之类的,种之科目种类繁多,花样百出,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玩不出的
看到这个标题一下子想起了好多好多小时候的事情
过了小年大人们就要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着:
收拾屋子:从高到底、从里到外
准备食物:当然少不了肘子、猪蹄、鸡等等好多,印象中最深了的应当是炸干果、虾片(小朋友总是拿着好多一边跑一边吃,你分我点我给你点)
酒水饮料:小时候叫做“香槟”,特别怀念那个味道,现有叫做“汽泡酒”可是已经喝不出那种味道了
过年的习俗大年初一不去亲戚家拜年,大年初一不扫地,大年初一不洗澡,初一十五必须上香放鞭炮,其它日子可以简单些,这些老一辈都有说法,初一象征着团圆一家必须在一起,不能分离所以忌外出,初一不扫地说是扫去了财气,另外是说生活过的好不用辛劳,扫了就是劳碌命,不洗澡是不能洗去新春的好兆头,初一十五是重要的节日,必须讲究,所为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凡事讲究一个圆满,过年的趣事就是以前每年要打一担米的糍粑,特别要做几个脸盆那么大的糍粑,说是用来堵蛇孔,那一年就不会遇上毒蛇,就不会遇到灾难,你就会平平安安的,你就会快快乐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有很大的改变,喜欢吃得就做一点,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没有变,对过年的这份特殊的感情没有变,代代相承,水远没有变。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守岁、发压岁钱、放爆竹、[_a***_],过年还有哪些习俗?
除尘
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屋子里里外外,还有家具,欢欢喜喜迎接过年到来,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跟除尘差不多,在过年前家家户户都准备着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窗花等,吉祥喜庆出入平安的寓意。
摆供桌
供桌上面美食香烟等是为了接神,供神的,到年终岁时对神佛的感谢和酬劳。
备年货
这一般都是主妇们在过年之前要做的事,从吃,用,到穿都要备,尤其是年菜哦。
燃放爆竹(鞭炮)
王安石的古诗《元日》中头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时,家家户户开始放爆竹迎新春。气氛很喜庆热闹,也代表庆贺。
在广东,过年有个隆重的活动就是行花市,一般在除夕的前三、四天开始。年三十夜吃完团年饭,一家大小漫步花市观花赏花买花,带上几盆新鲜花回家辞旧迎新。(图片是本人上年游花市拍的)
守岁:大多数人守岁估计也就看跨年演唱会
放爆竹:到处禁止烟花爆竹🧨
团圆饭:越团越小咯!
贴春联:从这方面还能看到年味,各大超市、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搞得红红火火!喜庆气氛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各地随略有不同,如我的家乡除了守岁、发压岁钱、放爆竹、吃年夜饭外,还有给长者拜年、上坟及全族统一祭拜祖先等习俗。这些习俗,其实都是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久远及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礼义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过年,我们从小受到的正统教育里没有这一课,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难道中国人的团圆文化里面关于过年不重要吗?难道中国人不远万里与家人团聚是不值得一谈的吗?虽然从学校的教育里我没有获得过年的习俗,但是我祖父在世时,很多过年的片段不时在我脑海里闪现。记得那时我还小,仅仅懂事而已,每逢临近过年,祖父总会先动员家人做好除尘工作。把地扫干净,把桌子、椅子都用抹布擦得一尘不染,给人一种新气象、新面貌的感觉。然后就是备年货,一些年货是自己亲自做的。比如,肉结、肉圆子、油泡豆腐、鱼圆等等,都是买来食材,洗净、切好,然后下油锅。我呢,那时就会帮祖父烧火,好的柴火舍不得烧,就用干稻草来烧火,火烧旺后,油锅里就滋滋热闹起来。这时,祖父就会把备好的豆腐啊,肉圆啊,鱼圆啊,放进油锅里炸,被油锅滚过的肉,香味四处飘溢开来,这时家人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容。原来,过年是开怀和幸福的时刻。然后一起吃年夜饭,长辈给晚辈包压岁钱。就这样,一直开心着,至到今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学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学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9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