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邯郸过年习俗照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邯郸过年习俗照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邯郸春节习俗?
答:大年三十,拜祖坟,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大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的一天,上午十点开始我们全家男性都要***去祖坟上祭拜,意思是请老祖宗的牌位供奉。中午吃过饭就要开始贴春联了,住城里的朋友可能意识不到这是项大工程:大门口、迎宾墙、正方门口、院子、各个房门口、厨房、卧室、院子、汽车、水龙头、粮仓、猪圈,这些都是要贴不同的对联的,然后请神灵,换香炉。贴完都累一身汗,然后挂上新的***,亮起灯就不再关掉了。
傍晚开始家里就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有时候会洗净一个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来年行好运。然后家里还会准备一桌团圆饭,都是在集市上买的各种肉食、炒菜;丰盛的不得了,其实大家最盼望的就是这顿团圆饭。鞭炮声响起年夜饭就开宴了,吃过年夜饭就看着春晚继续包饺子,反正一包就是好几天,饺子包好了就晾在屋外冻起来。十二点放炮迎新年,然后睡觉。
大年初一,早起拜年,这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先领着媳妇孩子给爸妈磕头(真下跪),领了爸妈给的压岁钱之后。就去给爷爷奶奶拜年(这个也真下跪磕头),然后就开始走街串巷的去拜年。还要去同学家、姑姑家拜年。从初一开始就进了年,初一不扫地,正月只说好听话:比如吃完了要说吃好了。
大年初二,回娘家,这天跟着媳妇回娘家,到家以后给丈母娘拜年,然后还要走街串巷去给媳妇的亲戚去拜年,一上午差不多就过去。中午这顿饭基本上都会喝醉,下午陪着媳妇去同学家转转。
大年初三,米神生日、祭祖、不串门,这天是米神生日,家里不能吃大米、小米,还要供奉上香,保佑家里五谷丰登。中午之前要去祖坟祭拜烧纸钱,如果家里有亲戚去世不超过三年的还要去人家家里上坟(他们家三年之内也不能贴春联)。这天是赤日,容易绊嘴,所以初三这天不串门,老老实实在家呆一天。
大年初五,送穷灰,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这四天家里不能动扫帚,初五凌晨,家家要送穷灰:就是把灶里的草木灰和清扫出来的垃圾,送到村边儿一个十字路口,堆在路上然后点上香,插在这堆土灰上,然后点几个大炮仗,或者放一挂鞭炮。表示送走了家里的穷灰,有的还会念:穷灰穷灰你快走,俺家金银遍地流
邯郸农村有哪些婚嫁习俗?
谢邀。不知题主是男是女?但肯定是外地人。作为邯郸本地人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婚嫁习俗不用担心,两个地方的风俗如果不一样是可以协商的。一般都是按男方家的规矩来办。
如果你要嫁到邯郸那你赚到了,虽然我们这里在***高价彩礼,但是降下来以后男方还是会主动给一笔彩礼钱的。我是5年前结婚的,彩礼当时主动给了6万。现在应该会主动给十万了吧。
如果你男生要娶邯郸姑娘,那你也赚到了。邯郸自古出美女,说明你很有眼光呀。
如果题主就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那可以告诉你,新郎当天接亲,下轿,拜天地,开席宴宾客,晚上让老嫂子闹洞房说荤话。基本上就这些。但也有点怪习俗,比如说给新郎脸上抹黑,砸鸡蛋。
视频加载中...
谢谢邀请: 新郎在等待新娘上轿的时候,女方自家婶子嫂子们会争着往新郎的脸上抹锅底黑。(现在抹黑脸已经由面膜代替了锅底黑)这个做法的含义有四种说法:一是抹了黑脸就要洗,而“洗”和“喜”同音,图的是大“喜”。二是给新郎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女方家不是好惹的,结婚以后不许虐待自己的媳妇。三是属于古老婚俗中“抢亲”的遗风,男方抢亲时,女家要“抵抗”,方法是打新郎或抹黑的方法羞辱新郎。 四是来源于一个传说。(邯郸结婚,娶亲女婿被抹黑脸的来历)
娶亲回来时,新娘坐红花轿,新郎坐蓝轿。“斟盅的”骑着去的时候拉着的马回来,娶亲回来时不按原路返回,这叫做“不走回头路”。花轿来到新郎家门口时,要拿烧热的犁铧围着花轿转上三圈,同时还要往上面浇醋,这叫“吉利”(激犁)。接着由一个公婆、儿女、丈夫齐全,又没怀孕的“全和人”到轿里给新娘戴“壳子”,这是邯郸正式做媳妇的外在标志。随后新娘抱着准备好的织布柽子和铜镜出轿,脚不能着地,得坐在红椅子上,由前来送亲的娘家兄弟抬着,跨过摆在街门过道里的马鞍子,这叫“骑鞍过柽”。往里走时,街坊的年青人抓着干草节儿和料豆,往新娘和送亲人的头上撒,这叫“撒草料”。拜天地的天爷台上放着一个盛粮斗,斗里插着五色纸旗,天爷台后竖着一捆高粱秸箔子,箔子上插着弓和箭。意思是避邪,把新娘抬到天爷台前,不下椅子,和新郎一起拜过天地,就被抬进洞房。继而开始由小辈们闹新房。
回门:一般,新娘过门三天后,要由新郎陪着回娘家。但是,邯郸当地习惯是当天回门。俗称回马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邯郸过年习俗照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邯郸过年习俗照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