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遵化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遵化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饽饽的来历?
饽饽,汉族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
饽饽,在唐山一般指用粗粮制作的食物,食材如玉米面、黄米面、黏高粱面等等,如玉米面的窝头(饽饽头)、玉米面的饼子(贴饽饽)或发糕(玉黍饽饽)、玉米面制成的带馅的食物(菜饽饽)以及各种黏米面的豆包(黏饽饽)。
唐山遵化东陵孝陵神道碑亭北,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五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的朝房,东朝房叫茶膳房,西朝房便是“饽饽房”。导游介绍说这是皇亲和王公大臣谒陵祭祀时制作并提供食物、点心和干鲜果品的地方,至今遵化一带还将一种粗点心叫做大饽饽。
“饽饽房”是内务府内管领处下属机构,在《清会典事例·内务府二三·饽饽房备用》有所记载:内务府“设内饽饽房,外饽饽房。”“内饽饽房”应该是指宫里,宫外如北京城里“庆三元饽饽房”,甚至遵化孝陵神道附近的都应该叫“外饽饽房”。
古人下葬后嘴里含的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
不仅是古人,就算是现代有些地方的习俗,人死后嘴里会放上钱币,一般是银元,在古代统治阶级由于地位比较高,也有含玉的比如乾隆死后含一玉蝉,也有含夜明珠的,慈禧老佛爷,更有含石头的武则天。不过作为普通老百姓,并没有那么阔绰,嘴里一般含的大多是铜钱。古人嘴里含币,到底有什么寓意呢?
我先讲个故事,20世纪开头,英国有个探险家叫斯坦因,他在新疆地区盗取了我国大量的文物,还发现了楼兰古城,早在1915年他将一箱箱中国文物从新疆古墓挖掘出时,他就发现很多死者口中含有钱币,斯坦因当时可不知道中国人的习俗,他认为中国古人口中含币和古代希腊人死后含一枚硬币很相似,肯定是中国人学习希腊人的丧葬习俗。
其实中国人的丧葬习俗中,自古就有含币的习俗,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不过当时的冶金技术不够发达,只能口中“含贝”,根本不需要向希腊人学,那么为什么人死后口中要含东西呢?
古人都很迷信,他们认为,“金玉在九窍,使死人为之不朽”,意思是只要在死后往九窍内放入金玉就可以保证尸体不腐烂,所以口中含币,或者含金、含玉、含夜明珠,第一个主要作用是让尸体不腐烂。当然这些珍惜的宝贝一般老百姓是无法获得的,为此只能口中含币。不过就算是口中含金币、银币、铜币也绝不是学习希腊人的,中国人有自己五千年的历史,不能通过这一个现象就说明这种习俗来自于希腊,所以斯坦因明显是瞎类比。
《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含玉,贾家认为是吉祥的一件事,所以口中含币第二个作用是在古代的文化认同中,口中含玉是一件吉庆的事情,是古人对死者寄予的善意的期望,因为古人是讲求轮回转世的,人死了之后带点钱财,希望下一世投胎时能够投胎到一个富贵之家。
三,中国古代讲求人情社会,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是要到地狱去报道的,而人死后口中含币,能在阎罗审问时避免少说话,因为祸从口出嘛,还有一点,当阎罗看见嘴里的钱币时,给这个人免罪。后来随着纸币的通行,也就开始流行烧纸钱之类的习俗了,但是仍然有地区保持口中含币的习俗。
欢迎关注麦初齐,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01 何为凶礼
在古代礼仪制度中,你说的是属于凶礼的范畴,凶礼是指有关哀悯、吊唁和有换的典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丧礼,即丧葬哀悼之礼。
丧礼是人死后举行的一种礼仪活动,在古代人们将丧礼分五个阶段,分别为复、殓、殡、葬和服丧。
古人在人垂危的时候,会用一种很薄的丝绵,放在鼻口之处,若是不飘动者,就是说这个人死了,进入第一阶段“复”。
“复”是指为死者招魂,一般情况下是拿着死者的衣服,爬上房顶,面向北方,呼喊死者的名字,看是否能够把魂找回来。古人认为人死了是魂离开身体了,北方是冥府,所以才这么做。如果还是没有动静,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殓”。
含口钱,其实就是打发小鬼的。古人认为通往那个世界的路有两种:一是陆路二是水路,过水路得乘船,含口钱就是船资,没钱不能渡河就只能返回原来的家中。子孙为了能让死者顺利通往另一个世界,往往把钱放在嘴里付船资。
古话讲“死者为大”,古人对死亡的敬畏与恐惧演化出诸多丧葬礼仪,其中有一项叫“压舌”,即人死之后,要在嘴里放一些东西,压住死者的舌头。至于以何物压舌,那得看死者的身份地位了,这与大多数丧葬礼仪一样,代表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古人非常注重礼仪,在面对不同的事情,尤其是人类无法左右的事情,通常会以隆重的礼仪对应,一是表示敬畏,二是寄予期望。人的生老病死也是一样,在人类认知无法解释死亡的时候,就会通过丧葬礼仪来表达敬畏与寄托。
如“送终”,这其实就是丧葬礼仪的第一步,其中包含诸多规矩,如老人在临终时,需要从卧室抬到正庭,把床板放在地上,让老人躺下,否则在卧室的床上,不接地气,灵魂是无法超度的。但若是死者之上还有长辈健在,那么就不能将死者移至正庭。送终时,待死者咽气后则要烧纸钱,称“烧倒头纸”、“落气纸”;然后要放鞭炮,表示死者归西,另有报丧之意,街坊邻居听到鞭炮响后方能前往死者家中哭丧,鞭炮未响时,可不能哭,哭了就是催人死。
送终的礼仪都如此复杂,之后就更多了,如报丧时的穿着、入殓时的时间、守铺时的辈分、搁棺时的天数、居丧时的装扮、吊唁时的男女之别,以及接三、出殡、落葬等等。这些都通用与寻常百姓家,而身份地位高的人家,在丧葬礼仪上还有更复杂的规制。最常见的就是棺椁的规制,如《荀子》规定的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士大夫两棺一椁、士一棺一椁,著名的黄肠题凑就体现了棺椁等级规制。
再如商代起源的殉葬制度,不同身份的殉葬规模也是不同的,考古学家通常就以殉葬规模以及陪葬品的规格来初判墓主人的身份。比如车马具陪葬的,先秦用真马陪葬的必定是诸侯以上的身份,然后清点真马的数量,如果墓中是六马驾一车,那么墓主人就很有可能是天子级别。
以上的丧葬礼仪中,在入殓阶段会有一个特殊的步骤——压舌。一般入殓时,会对死者进行遗容的整理,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和掩面等。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将死者口中塞上一个物体,压住死者的舌头,其用意众说纷纭,但大体上也是敬畏死者,富含寓意和具有现实功效的。
《周礼》中记载过“大丧共含玉”,这是针对天子来说的,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天子去世后的压舌之物一般为玉,但后来的文献称天子含的是夜明珠,这一点在慈禧太后身上得到印证。诸侯、士大夫、士的压舌物也有定制,这种礼仪也在民间传开,比如用铜钱、大米塞住。
而礼制与民间的做法有相同的寓意,也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来说,压舌是象征着口中一直有东西,所含的物体虽有等级划分,但都可称为是“含饭”,表示不会做一个饿死鬼。而且到了阴间,口中有物,不会说话,以免祸从口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遵化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遵化过年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