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祖国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过年祖国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年俗有哪些?
中华之大,文化之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每个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过年习俗存在。
一年四节忙到头,腊月正月才是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在外的家人团聚了,忙碌的一年丰收了。
每年一到腊月里,家里人就开始忙活准备过年的食材了,首先就是杀年猪了,妈妈辛辛苦苦喂养了一年的大笨猪,精心喂养照顾了一年,都会产生感情,每次到了杀猪的前一天,妈妈都会去和它说几句话,好像它也能听懂似的,妈妈说话的时候它就会抬起头,耳朵扑腾着,时不时的哼哼着答应妈妈说的话,总有些许不舍。而我小时候就特别期待杀年猪,因为杀了年猪就有了肉吃,杀了年猪就离过年不远了,过年就会有好吃的,新衣服和压岁钱。这估计是所有农村小孩的期盼吧。
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北方人就会送灶王爷回娘家了,在灶台前摆上供果,糖果,豆料等等,得给灶王爷和升天的坐骑都把好东西准备好了,因为听爷爷说,灶王爷回去是讨吉祥去了,农村有句古话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就是全家最忙的一天,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屋里屋外全部打扫一遍,扫去一年的旧尘,晦气,迎来新的一年,迎来好运。
腊月二十五到大年三十,就各家各户开始赶集,卖东西,做过年吃的馍,准备过年吃的菜,肉之类的,好一顿忙活,就是为了过个红红火火的新年。
到腊月三十当天,也就是大年三十,就算是真正的到新年了,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接先人回家过年,小孩子放着鞭炮,全家人坐在一起早早的开始准备年夜饭,北方人过年的年夜饭一定得是饺子,饺子象征着团圆,美满,在包饺子的时候,在里面可以包几个硬币,红辣椒什么的,吃到的人,来年就会有一年的好运,发大财。
等到下午了以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饺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有说有笑,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晚上还要守岁,大人小孩的都熬夜守岁,见证那十二点过的一刻,就算到了新年,然后大家都会去附近的庙里上香,磕头,祈求一年的好运。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大家都开始走亲串友,一年多的亲戚朋友没见了,去了说说话话,见见面,小孩子去别人家了,给长辈磕头了,会有压岁钱。
小时后过年规矩特多,年初一不能倒垃圾,漏财,正月里不能摔碗等,破财,吃元宵的个数有讲究,四个代表四季财,六个代表顺,八个是发,十二个是月月红,放鞭炮多少响也是同理,放到哑弹视为不吉利,这都是老爸那学来的,真想他老人家!
过年年俗有哪些?
小时后过年规矩特多,年初一不能倒垃圾,漏财,正月里不能摔碗等,破财,吃元宵的个数有讲究,四个代表四季财,六个代表顺,八个是发,十二个是月月红,放鞭炮多少响也是同理,放到哑弹视为不吉利,这都是老爸那学来的,真想他老人家!
过年年俗有贴春联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新年将至,五十六个民族,过年习俗各不相同,大家觉得哪一种习俗更有年的味道?
过年的年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对过年的感悟和态度不一样。
我生在南方,也长在南方,而且家是农村的,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从出生就受南方农村家族文化的熏陶,因此觉得我们南方农村大家族过年最有年味。
我们过年一般是两天的活动,即腊月30的天,一家人做饭吃饭打牌活动,家族里面有10多户小家庭,每家出几百块钱,然后安排人统一去城里买菜,菜买回来交给妇女们处理,男人们就做点打杂的活。
吃年夜饭前要祭祖,祭祖的活得家族里面德高望重的人的操持,需要烧纸,点蜡烛,点香等等。然后嘴里还要念请神的语言,最后还要敲钟请神吃饭,最后放鞭炮,这一系列的活动,让人觉得过年有了神秘感,有了[_a***_]感。而且在做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大人们会让几个月大的婴儿,或者其他几岁大的小孩跟着大人一起对着家族牌位作揖等等,这对小孩来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熏陶,从小让他们感受到家族文化的神秘和严肃。
过完了腊月三十,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老少男女都会一起上山给祖坟上香烧纸,大家一起要有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有车的都不能开车,必须步行,这样做一是为了体现最祖坟的尊敬,二是更加能聚合家人,增加家人的感情。大家一起上山,一起祭祖,一起放鞭炮,走到半路的时候口渴,一起喝山泉水,在这些活动中,让家人的情感更加坚固起来。
因此,在我的眼中,我觉得南方农村的这种大家族的过年的年味是最浓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祖国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祖国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