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难忘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难忘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的家乡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过年风俗?
在鲁南地区的平邑,大年三十的早晨,家家户户开始在院子里、屋门前燃烧花生秧或者麦秆,寓意着红红火火,然后在大门前的地上横着放置一根木棒名曰“拦门棍”,寓意将好运拦在屋里 ,将霉运挡在屋外,紧接着放鞭炮。早饭后,一家人按分工清扫卫生、贴对联、祭祖。最热闹的莫过于准备年夜饭,杀鸡宰羊、包水饺、炸酥菜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和和美美的酒足饭饱后,一家人就边磕着瓜子边看春晚,春晚一结束立即燃放鞭炮(方言“发纸”)迎新年,将提前用火纸叠好的梯形“元宝”放在院子里点燃,然后全家面向香台跪拜祈福。跪拜完毕,大家分头将将单个引燃的“元宝”和“香”分别迅速小跑放到家畜窝棚、灶台、大门口、厕所等位置,寓意辞旧迎新。
初一早上六点刚过,村落里便人来人往的忙碌起来。主要是年轻人去长辈的家里拜年,拜年的礼仪是跪拜的方式:请长者坐在堂屋中间,然后双膝跪地磕两个头,起身再向女性长者行一样的礼节。如果遇其中一位长者出门不在家里,便会一边磕头一边说上一句:“连俺某某 一块捎着”,总之人不在礼得在。磕完头后,长者会拿出糖果瓜子或者香烟水果之类的往小辈衣兜里装,有的也会有给一些压岁钱。上了年纪的家里,一直到十点左右,人群是一波刚走一波又来,很是热闹。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年初一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这些都是我们豫北农村孩子年年期盼的事,年复一年,已人到中年,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事,还是磕头拜年。七十年代,人们还不富裕,豫北的农村孩子。到了大年初一,早早的就醒来,听到窗外的第一声鞭炮,就嚷着让妈妈给拿出新衣,穿上后恭恭敬敬的给爸妈磕个头,便出去给同村亲近的长辈拜年。其实拜年是***,要核桃要糖果是真!有时去到长辈家,爷爷奶奶们还没起,进门就跪下 磕头,爷爷奶奶们就会慈祥的笑着,像变戏法一样从被窝里拿出几个核桃,糖果,那就是我们儿时收到的红包啊!初一长辈家跑一遍,孩子们就会聚在一快比谁要的糖多,核桃大!八十年代,长辈们开始发红包了,而且一年比一年的大,而我,也早已退出要红包的行列,最后变成给孩子们发红包,但唯一不变的是,还是年年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儿时的磕头当做儿戏,年长时便感到了对长辈的尊重,而现在才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每年的磕头拜年,其实是我们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国春节文化的拜年发红包,就是每年提醒我们年轻人要尊老敬老,长辈们发红包也算是提醒长辈们要爱幼。而且,我们的拜年风俗,还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家风。
谢谢邀请,过年前(年三十)池(杀)鸡,鸭,鱼,猪,做造猪肉(也称客家扣肉),蒸作甜粄(年糕),敬拜祖宗,给晚辈派利是(压岁钱),吃年饭,年初一至年初三不扔垃圾,不杀生,年初三回娘家
每逢过年爸爸妈妈都会忙碌一阵子购买年货,小年那天吃灶糖,说是送灶。除夕早晨很早就起床贴春联福字,小时候经常和爸妈抢着贴。还要做一桌子丰盛的晚餐,说是晚餐也不晚一般就是在下午两点多就开饭了。吃饭前是要先放爆竹的不过现在不让了,菜的个数不能出单,一般是12道菜代表12个月,为了能过一个肥年少不了肉肉。吃完了还要挂红灯笼,零点时分我们这叫“发纸”在农村的要在院里烧一堆火表示日子红红火火,还要给祖宗先人烧点纸钱,在城里的没法这样就是吃饺子,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谁吃到谁有福。要是最难忘最难受的就是“守岁”一宿不许睡觉,初一不干别的就是睡。不过现在也没人这样守了困了就是睡,第二天还得赶庙会可热闹了,过年最难忘的我个人认为就是大街上车少了,再也不堵心了,要是总这样多好啊!
我是山东菏泽人,我们这边到二十三号的时候送灶王走,然后会在当天买上我们这边的(芝麻糖)不知道你们那边有没有,给老灶爷摆上供,听我爷爷奶奶说让老灶爷吃点糖上天说说好话,来年的话会有好运。然后过了二十三就开始买年货了,集上或者超市里买上,鸡,鱼,猪肉,羊肉,牛肉这几样在我们这边是不能少的几样肉,然后用来蒸碗,亲戚来的时候热上几碗。到三十晌午那天热上几碗肉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吃饭,之后包点到初一那天吃的饺子。饺子是韭菜鸡蛋馅的,反正我们这边没有吃肉馅的也不知道为[_a***_]。还有初一这我们必须早起去给村里的一些老人还有邻居什么的去拜年。
这基本上就是山东菏泽的过年习俗了,不知道你们那边是怎么过的,欢迎评论留言。
小时候过年时都有什么习俗?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特别是对过年的记忆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清新。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住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那时一进腊月就天天盼,天天算,盼过年能吃点好东西,穿点好衣服,还能看到一些只有过年才有的新鲜事。
年前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年货。其中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鞭炮、红纸和年画。红纸用来写对联。小鞭炮买一百响的两挂,拆着放。年画专捡新鲜的买,贴在屋里花花绿绿看着非常喜庆。
腊月二十三这是必过的小年。这天要打发灶王老爷和天地爷上西天。我记得那时家家都供着灶王老爷和天地爷。灶王老爷在灶台后供奉。天地爷在屋外墙的左上方一个一尺见方的土龛里。供奉的牌位两边写着一付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这天把供奉的牌位拿下来,在一家人念念有词的祷告声中烧掉,这就叫发送灶王老爷上西天。然后大人们就分些自制的糖瓜给我们吃,意思是让灶王老爷嘴甜些,上天后"言好事"。那时候我非常奇怪,让灶王老爷嘴甜些,为啥不让灶王老爷吃糖瓜,却把糖瓜都给了我们?
过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也特别浓了,.开始安排另一件大事,就是请家堂。什么是请家堂?就是把祖宗牌位请出来,放在一个用布铺好的桌子上,上面摆上果酒菜肴香表,天天祭拜,至到过了正月初五才撤下来,其实就是祭祖。这期间,我们这些小孩白天黑夜总是到各家去串门,特别是夜晚,一进门就会看到家堂在那里摆着,桌子上烟雾缭绕。那神密的氛围还真以为有神鬼在里面,吓得心里嘭嘭直跳。
大年初一开始拜年,十五之前走村串户看会,那狮子旱船高跷好不热闹。
过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甜美。它欢乐、祥和,喜庆中还略带那么一点说不出的神密。
满满都是回忆哦。
一、腊八粥呀煮起来
腊八是春节的前奏,预示着春节的到来,中国古代又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腊八粥的盛行源于古代佛教传入。美美的一碗腊八粥,放入三勺白糖,甜甜的,回味无穷。
二、小年麻糖做起来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腊月二十三叫做“小年”。这一天可以作糖瓜,在家里的果盘里摆上各种点心,每个人精神放松,随后便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啦!
三、春联门对贴贴贴
贴春联与门神的习俗,皆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写在桃符上的语句。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后来在象征吉祥喜气的红纸上写对联,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最早的春联哦!小时候家里都会请写毛笔字特别好看的人帮家里写对联,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帮妈妈挖浆糊,贴对联。
四、年三十呀看春晚
年三十的夜晚,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吃完年夜饭,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本山大叔的出现。
五、元宝盆盆端上桌
饺子,长得像元宝,取得是更岁交子之意。最喜欢吃妈妈包的饺子,不像现在外面冷冻的饺子,一点都不好吃!
六、数数我的压岁钱
长辈们过节总要给未成年小子辈们发压岁钱,包在红包里,通常都要和别的孩子比一比的。
谢谢您的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难忘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难忘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