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通城人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通城人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苏南通的习俗?
1、元宵节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2、灯节
旧历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这六天谓之灯节。灯节期间,南通城里城外,有好多庙宇装灯。十五、十六两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门口放烟火,看的人也不少。
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带,有许多卖灯的。,卖的是马灯、狮子灯、兔儿灯、虾蟆灯、走马灯、球灯等等,都是以蔑为骨,以彩色纸糊的,至迟卖到十五、十六日结束。民间所挂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3、吃年夜饭
年饭做毕,先供奉祖先,让其"领气"。尔后,阖家不分男女老幼聚餐喝酒。若有亲人出门在外未归,则要留空座,放一双筷子,以示与家人团聚,一起辞旧迎新。
4、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岳阳话十里不同音,是这样的吗?
岳阳城代表性语言应该是老巴陵腔,因与湖北毗邻,语音揉杂了湖北的北方系发声,但又不全同于湖北口音。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巴陵戏,道白中就带有老岳阳话的韵味。小编列举土话俚语系东乡话的摹音。由于城市的拓展,周边乡人流的迁入,岳阳话的主调有了变化,是一种以东乡话为基调又保留了老话的直白明了,特别一代代后岳阳人在言语上多加修饰掺以文词,现时的岳阳市话绝不同于小编列举的方言摹音,那都是节目中聊博一笑而巳。当然,进城的老东乡另说。你知道岳阳人为什么比长沙人容易学普通话吗?因为老巴陵腔里含北方系。
我们这里有隔河千里路,十里不同音之说。意思就过河没有桥要绕行很远,十里不同音意思就是不同的地方的人语音不同。为了便于沟通所以国家才有普通话的要求。方便互相沟通。十里不同音其实就是地方方言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通城人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通城人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4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