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满族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满族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满族人怎么过年?
满族过春节,在时间上基本与汉族一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过小年,要做黍叶饽饽、椴叶饽饽、菠萝叶饽饽,实际上是用黏米面包小豆馅做成的黏豆包,农村很多人家在腊月的后几天就把豆包做出来,放在室外的缸里冷冻,过年的头几天因忌动刀剪而且宾客往来较多,有时无暇做饭,把缸里的黏豆包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下就可以当顿饭吃。
再有一种类似黏豆包的面食,是包馅后擀成饼状,入锅烙熟,俗称“黏火勺”,也同属“黏饽饽”一类。喜吃黏食是辽宁满族饮食风俗的一大特点;
此外,还有豆面饽饽,也称豆面卷子、豆面折子(民间称驴打滚);除夕要做满族的传统糕点--萨其马,很多年轻人不懂这门手艺,好在商场、超市各种包装精美的萨其马随处可见。
满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满足传统节日:颁金节(满足“族庆”日),上元节(现在也受汉族影响,叫元宵节),走百病,添仓节,二月二,虫王节,中元节,绝粮节,开山节,腊八节。满族人过春节挂自己的“八旗”的旗。
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杂居,现在也会和汉族一样过许多汉族传统节日。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春节: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 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满族遂也过起汉族的传统节日。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不同。腊月二十三日(汉族是二十四)为“小年”。
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2、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满族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满族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