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豫北农村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豫北农村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豫西民间风俗?
1、龙抬头节(二月初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2、过小年(六月初六)。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3、牲口节(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4、腊八节(腊月初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粉条、海带、豆腐等。在豫北,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措施罢了。
豫北地区正月十六早上的“烤百病”习俗,有什么来头?
我不是豫北地区人,对正月十六早上"烤百病"的习俗不了解。我想,元宵一过,该停下新年的懒散找事干了,要以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应对新一年的工作了。豫北地区天气这时还是比较冷的,人都缩手缩脚不愿动身,通过烤火,驱除湿气、晦气、邪气,可以强健身体。据说,一些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因为体溫偏低,邪气滋生,而烤火可提升体温,驱邪除湿。"烤百病″的习俗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不知对否?欢迎讨论。
我是河北的,我们这里有正月十六烤杂病的说法。
当凌晨的光芒还在沉睡,我们便被父母叫醒。揉着矇眬的眼睛,将墙上的神码,祖宗贴(灶王爷的牌位是不能揭下来的,他的神灵要等到腊月二十三才能送走)之类的东西撕下来,交到父母手里,说是要将祖宗,神灵送走。
母亲将祖宗贴,神码与烧纸巻在一起,拿着火柴向门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嘟囔着:今天北良舍庙会哩,你们去赶会吧,年底再请你们过来,好好的招待你们。那虔诚劲儿,真的让人好笑哩。
走出大门外,她找了一个地方,划了一个圏,便将烧纸贴码之类的放在里边点燃起来。
烧完纸,就算把神灵祖宗送走了,我们便将家里收拾出来的破草席烂木头之类的拿到门外,去烤杂病。
这时,街里已经点起了几处篝火,人们围着它,正在兴致勃勃地边说边烤呢。
我们凑近找了一个篝火停了下来,将
拿来的柴火架了上去。柴火也真是给力,刚放上去,那火苗就噌噌噌的往上窜,引起大家一片欢呼声。
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儿,已经将篝火围了个水泄不通。有烤肚子烤背的,烤胳膊烤腿的,是啊,烤那里那里健康,何不大烤全身呢!
人们说着,笑着,尽情享受着新年给人带来的幸福和吉祥。他们知道,这是新年之中最后一项活动,自此就该将进入日复一日的艰苦劳动之中,这最后的一丝快乐,怎不让人留恋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豫北农村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豫北农村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