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去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去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年关将至,你可以讲讲过去当地过年的习俗和有趣的事吗?
说起过年,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缺少年味了。随着城市化的 不断推进,更多的是人们之间的走动越来越少,攀比越来越多!可悲啊!
一年到头出门在外,年关时挣不到钱,都不好意思回老家。
关于老家的习俗,哪怕是农村,重视程度也大不如以前了。回到老家,更多的是吃喝,打牌。不像 我们小时,家家大扫除,贴春联,村里,乡镇府都会组织一些民间的活动。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也就村里同姓家族在一起聊聊罢了,或是处得好的邻居之间走动走动。
比如:记得小时三十的赶街,那人太多了,都是吃了早饭去上街,现在是一早起床去买点东西,赶个早街,白天街上基本没人去玩。这种变化真是很大。
本来,春节回老家是一件高兴事,但现在,除了与家人过一个团圆节之外,好像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回答这个问题,心里总有些失落感!
我们老家在南方农村,许多小孩都组和在一起放鞭炮,大人则在那一天放大炮,晚上和家人吃年夜饭,吃完后就放开门炮,小孩在旁边观看,全家人晚上再看睌会,是多么热闹的一天!
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去买可以踩的小鞭炮,只要5毛钱就够了,我们把它放在地上,只一踩,只听一声“***",还可以扔,我们都玩的很高兴。
还有一周就过年了,你还记得以前的那些过年习俗吗?
其一,放鞭炮。这个是孩子们最期盼也是最欢快的习俗之一了,傍晚擦黑,竖起几个玉米杆的垛子,点着,这叫“立马”,然后准备长杆,接下来就是燃放了,噼里啪啦个把小时,过瘾!
其二,拜大年。年年初一都是最痛苦的一天,因为要早起,四点半左右父母就开始煮饺子,然后就开始一遍遍喊你起床,吃完饭,聚好自己家人,就开始走街串巷拜大年了,那浩浩荡荡的队伍,简直了。。。
其三,包饺子。北方人对饺子应该有种执念,中秋包,端午包,清明节包,周末包,高兴包,不高兴也包,大年三十到元宵一直在吃饺子,简直“包”治百病。
还有一周就过年了。记忆中的小时候的年更有年味,更有期盼,更有回味。
小时候,一进腊月,村里人就开始杀年猪。应该说,从杀年猪起,年味就一点一点浓起来。记得要杀年猪的头一天,二哥就上井台边那厚厚的玉白玉白的冰坨上用铁镐刨冰。弄回两桶碎冰块准备保鲜过年的猪肉。
记忆中最好吃的一次杀猪菜是我大概六、七岁时,上姑姑家吃的血肠。那自家养的肥猪的血制的血肠沾上葱花酱油,实在香极了。从此以后的记忆中,再没有吃过那么有味道的血肠。
有一年,进腊月没几天,父亲从供销社买回一捧水果糖,一帮孩子每人分得了七、八块,每当打开一支的时侯,觉得糖纸都是甜的,都啥不扔掉。
离过年十天半月时,每家都要包冻饺子。每家都要包几千个的,用大缸装好,大慨能吃到出正月。馅主要是酘菜猪肉馅,也有萝卜猪肉馅的,冻芹菜猪肉馅的。那吋,黑龙江的冬季没有青菜可买的。父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去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去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