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泊头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泊头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农村墓地最久只有90后的曾祖父辈的?之前的呢?
活人亲戚往来,只一代亲,到了二代、三代就慢慢疏远,再不来往了。对于我们自己的先人,那些从未看见过,甚至沒有听讲过的先辈坟茔,后辈们因生活的变迁,也会慢慢遗忘的,心中只有祖宗的概念了。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木质棺材腐烂后坟塌平了。
以前人死后,都睡的是木质棺材。有钱人家,是柏木等优质木材做的棺木,经久耐腐烂。穷人家大多是杉木材做的,这种杉木容易腐烂。还有最穷的人家是用几块分板自家用钉订的,少数最穷的人家什么都没用,只是用稻草包起来的。
本地风俗,棺木根据木材的大小多少,分三墙、四墙、十二圆顿缝、14圆等多种规格。树木块数越少,树木就越大越厚,棺材质量就越好。树木块数越多,树木就越小,质量就越差。如果树块与树块之间是雕缝含接就更好,人如果是用穿肖合扰的,质量就较差。三墙就是高度只用三块木板做成,木块大而厚。四墙要用四块木板做成,木块小而薄。
古人为了防止棺木腐烂,还把棺材木块与木块之间的缝用桐油调石灰塞满,再里外漆上特别的漆叫山漆。
但树木毕竟是木,年长月久,见了水总会慢慢腐烂的。开始埋坟时用土做起高堆,一旦棺木腐烂,坟堆也就慢慢瘪降了。
二、坟被雨水慢淋冲掉了。
坟茔是在荒郊旷野,有蔓草的季节可以安然,但逢野草枯萎的季节,就怕雨水水了。
这么老家也是,不仅仅还是我们一家,我们村的祖坟只到了我爷爷的这一辈,之前的祖坟都没有见到过,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们家的老人,大致原因也清楚。
我记得20年前的样子,那时候我爷爷的坟墓还没有立碑,所以我爸和我大伯、二伯一起商量立碑的事情,我当时小,就在旁边听着。我记得我大伯是不赞同立碑的,他说“他不想以后所立的碑被人放到地下踩。”最后的结果是没有立碑,直到过了几年,才将我爹爹婆婆的碑立起来。那次谈话完成之后,我就私下问我爸,“为什么大伯会担心碑被人踩?”,我爸告诉我,在他小时候的是,我们这边的坟墓都被夷为平地,所有的石碑都被生产队用去铺路、架桥,就被人踩。
后来我知道我我爸说的那段时期是我国动荡的十年,在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并在红卫兵运动的兴起而席卷中国大地的。
当时坟墓就是旧文化的代表,所以在那场浩劫中不能幸免。其中在陈伯达批示“孔坟可以挖掉 ”下,孔府被封,孔林苍松古柏被伐,坟被扒墓被掘,三孔书籍化纸为灰,无数石碑被砸被拔。浙江蒋介石的若非周总理和***特别指示,也不能保存。
相比这些大人物,我们祖坟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我们现在所祭拜的墓地大多数都是70年代之后的坟墓.
约在***时期,有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全国性平坟,烧家谱,毁祠堂神像等,提倡人死火化不留骨灰!
约在***后,恢复埋坟!所以,1980年以前,普通老百姓的坟是不存在的。若有,应是政策规定之外的情况,或类似超生之类的非法情况。
50年代以前北方的大墓地很多,有的几十亩,十几亩,几亩。大的墓地一般都比较气派,松柏森森,石碑林立。大的墓地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还有专门的守坟人。慢慢地子孙众多,墓地穴位满了。只能迁出另择墓地。
50年代末期,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所有墓地都平整为耕地。人死后埋葬需要深埋,不留坟头,不立石碑,不影响耕种。
70年代,变土葬为火葬。火葬后的骨灰仍然埋在坟地里。
80年代后,人们又慢慢地恢复了坟头。有的还立了石碑,根据最長辈的记忆,大都只能恢复到曾祖辈,祖辈的坟头。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大多只有曾祖辈或祖辈的坟头了。
在五十年前有过一回平坟运动,老坟平了,相我们村以前地里没有坟,是出生前地里的坟平了,后来不管了,地里才有坟,说明平坟时建公墓都叫入公墓,老故没起都平了,石碑扒了修桥。破四归立四新的时代,所以现所见之坟没几代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泊头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泊头过年的习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