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苗族过年习俗绘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苗族过年习俗绘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听过象形符号衍生出的情歌吗?
不带任何乐器伴奏,他们仅用81个古老符号,便把云南山歌唱出世界!
“坡芽”即诗情画意,山花烂漫。81个物象符号衍生出了81首天籁之音……坡芽歌书,神秘的气息蕴藏着爱情的密码,壮族同胞的歌圩文化在这古老文明的荣光下日益生辉。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庄里世代传唱着一种山歌,人们借用原始的抽象图案将传承千年的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有月、星、斧、禽、梨、稻等81类物象符号,村里人管这块布叫“布瓦邠”,而外人更愿意将其称为"活着的图画文字"。
坡芽歌书,唱时不夹任何外来介质,纯音绕梁,引人深思。听时,仿若掉入一幅巨画,或有蛙鸣清脆,或有清风伴奏,壮族男女相识相知相爱的动人画面,一幕幕不急不躁的浮现在眼前。
众所周知,壮族是一个以音乐为狂的民族,“自幼习歌”、“听歌择偶”在他们心中早已成为了一种亘古不变的习俗。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加之当地村民对音乐的执着,这部号称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歌集——坡芽歌书才能如此完整的保留至今,供世人聆听品味。
在坡芽歌书里,几乎每一首歌都运用了起兴、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与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糅合,使歌曲在提升美感的同时,也毫不乖张的带入了更为鲜明的生活画面。例如《鸳鸯》一曲,男子发声由正在湖中戏水的一对鸳鸯唱起,清脆悦耳下无不透露着一丝青春萌动的羞涩和想与女孩缔结情缘的渴望。在《鹧鸪》中,妙龄少女被男孩磁性的歌声深深吸引,将其喻为鹧鸪的鸣叫,“心乱似沸油,似枝叶随波,似浮草逐流”……这种热情而婉转的表达方式在坡芽歌书里随处可见。
2011年,“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坡芽歌书山歌队”扩展组建为“坡芽歌书合唱团”,面向全县公开海选合唱团员,报考者有工人、农民、教师、商人……经过海选和不断打磨,如今的坡芽歌书合唱团是一支26人的合唱队伍,合唱队员们既跟着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也在专业作曲家、合唱指挥的指导下进行和声训练。2015年,坡芽歌书合唱团以清澈如清泉般的歌声、优雅的曲调和音符间透出的幸福感获得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冠军。2016年7月10日,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无伴奏民谣组别冠军赛的金奖,让世界更多人聆听到了流动的“坡芽歌书”。
以铜鼓为绘画题材的画家?
被誉为“铜鼓农民画家之父”的赵元桥,赵元桥,1***7年开始学画,他创作的《宰丧牛》中所反映的苗族丧葬习俗,甚为奇妙。
这一画作,场面宏大,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曾获“中国首届风俗画佳作奖”,并为西安市的中国长安民俗博物馆所收藏。1980年,赵元桥应邀到北京参加民族文化艺术展,出了名。之后,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外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展,获金、银奖,被广泛收藏。
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那么蚩尤的后代到哪里去了?
蚩尤的大名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也是一代战神,那么蚩尤被黄帝杀死后,蚩尤的后代到底去哪了?有人说蚩尤的后代就是汉族,有人说苗族,众说纷纭,我们一起从历史的证据来看看这个问题。
蚩尤大约出生在公元前2500百年,是少数民族九黎部落的首领,他带领着九黎从南方北上,来到了中原生活。也因此爆发了和炎黄二帝的激烈战争,这件事情还被记载到古籍当中,蚩尤也是在和黄帝的战争中被杀而亡。而且蚩尤还制造了金属,他将金属炼化成刀戟和斧头之类的东西,用它们作为利器,从而在战争中所向霹雳,无人能敌。蚩尤所带领的部落还将谷类的种植等农业发展的更为壮大,这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蚩尤还发展了陶制品,铸铁技术和陶制工艺在当时都是一个巨大的发现,也是蚩尤不可磨灭的功绩之一。
蚩尤后裔后来演变成什么民族?
蚩尤被汉族人民尊称为“战神”,这是因为蚩尤作为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首领,作战勇猛,曾让黄帝部落九战九败。而蚩尤最终败在了黄帝手中,身首异处,他的部下也相继各奔东西,四散而逃,这也给历史学家们留下了“蚩尤后裔是什么民族”这个疑问。
当下较为主流的说法认为,蚩尤战败后,他的不少部下加入了炎帝、黄帝的部落,渐渐融入了他们的文化当中,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他们的子孙便是现在占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汉族的很多姓氏也跟蚩尤有关,而汉族人对待蚩尤的态度--将他尊称为“战神”,也为蚩尤后裔是汉族提供了证据。
另一种说法是蚩尤后裔是苗族。首先,在苗族地区,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山歌民谣,而其中有很多都与蚩尤有关,大部分苗族人也认为蚩尤就是自己的祖先,蚩尤在苗族人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地理位置说起,有历史学家认为,本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苗族,在败给了黄帝部落之后,不得已迁至贵州等地,也就是现在苗族人大量聚居的地方,这与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部落的生活之地相一致。也有研究表明蚩尤后代是羌族人,但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无论蚩尤后裔是什么民族,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蚩尤的雕像,而他所代表的勇敢战斗、面对强敌不屈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蚩尤的宝贝蚩尤之旗是什么样的蚩尤之旗,看字面意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很多人应该会将其理解为蚩尤部落的象征,是一种像国旗一样的东西。但是很可惜,如果这么理解,我们就理解错了,因为蚩尤之旗虽然是一种象征,但并不是蚩尤部落的象征。
最近新闻报道,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谓良渚文化,是发现距今5300-4500年左右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的文化。良渚文化就是战败后的蚩尤后裔建立的,建设良渚古城这些大型军事防御体系,估计是蚩尤部落担心黄帝部落继续对他们追击,或是来自南方当地的土著部落攻击,而建立的自我保护措施。
据说蚩尤后裔主要姓邹、屠两姓,因为当年与黄帝的战争打的很残酷,黄帝追杀蚩尤后人,一部分蚩尤后裔被打散,没有跟主体南迁,而是北迁,加入了荤粥(匈奴之别名)等北方部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字匿信史
首先,我们得明白蚩尤族的标志或者说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才好根据这个属性分析其后代的流变。
「尤」字的构形为六指或者是手上长了赘肉,分化字「疣」就是为了表达「尤」字的构形本义。因而「尤」字表示特异、突出的含义,就是从构形本义直接引申来的。所以,蚩尤的「尤」字,就表示近似于“王”、甚至“帝”一样的领导者含义。
“蚩尤”之所以不是蚩王乃至蚩帝,正是为了对蚩尤所代表的蚩(尤)族的贬低。所以,“蚩”才是蚩尤族真正的族属标志。
金文「蚩」从止从两虫或三虫。「虫」字是所有非陆行生物(滑行生物)的统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虫”的行进轨迹是立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任意方向皆可前行。所以有鳞虫、羽虫之分,基本上鳞虫都是能入水的,羽虫都是能飞的。
因此,「蚩」的构形有两解,一个是经常活动在水面,所以脚下都是鳞虫,上图其中一个金文「止」的下部甚至像船,整个构件“止”甚至像人在乘船;另一种稍微牵强,那就是以鳞虫(鱼类)为食物。而蚩尤族在南方,“蚩尤”族的标志和鱼有关,跟如今南方为鱼米之乡的形容一脉相承。
从蚩尤铜皮铁骨的传说看,蚩尤族极可能是***为主,稻作为辅的生产方式。如今的南方人仍然是“饭稻羹鱼”,在古代稻作产量不高的时候,南方人更多的时间进行驾船***就很自然。要驾船***,必然得有船,造船就得伐木。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骁勇善战,被称为“战神”,与黄帝,炎帝合称“中华三祖”。他在中原一带农耕,冶铁,制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我国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把炎帝打败了,于是炎帝与黄帝联合起来攻打蚩尤,在涿鹿蚩尤率81个兄弟与黄帝开战。双方激战多日后,黄帝打败了蚩尤,那么蚩尤的后代和族人在蚩尤战败后去了哪里呢?他们四处逃亡,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汉族,苗族和羌族。
1.汉族
蚩尤战败后,大部分人归附了炎帝和黄帝,从而成为部分华夏部落的祖先,也就是汉族的先民,例如,邹,屠,黎,蚩等姓氏与蚩尤有关。
2.苗族
战败后的蚩尤部落的一小部分人,迁徙到了贵州,湘西,鄂西南,逐渐形成了苗族,根据苗族史诗,歌谣等,可以知道他们就是苗族的祖先。
3.羌族
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迁到了西部,变成了古羌族。
泱泱中华五千年。起始有史可查。缘于在当时古中原腹地一一由炎、黄、蚩尤三大部落、各自为政的时期。
后来黄帝部落击败了炎帝部落,进行了大融合,这一支的后人共尊炎黄二帝为先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题。他们的子孙被称为炎黄子孙,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其后裔已遍布世界各地。就单一民族而言,是人口最多的群体。
蚩尤也应视为先祖。只是在与炎黄部落决战中败北。自己被杀葬在今河北境内。
而余下的部族则逃至南方各深山处。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一一象苗、黎等都是蚩尤后裔。
至今每逢蚩尤忌日,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后裔部会来蚩尤墓前祭祀一番,以不忘和缅怀祖根。
炎黄和蚩尤,从人类学讲,本就是同根同源。是一枝多脉的关系。当年的大战实属内部争斗,并不影响同一种族属性。
祖先崇拜自古是华夏民族的信仰。炎黄、蚩尤做为这一古老民族的共同祖先,他首先让后人懂得了从哪里来,所以后人应永远记住这些祖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苗族过年习俗绘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苗族过年习俗绘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