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埔农村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埔农村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六十年代怎样过春节?
1960年的大年三十,父亲从集体单位分到了十只带毛的鸡头,五只公鸡头,五只母鸡头。大人们做晚饭时我拉火烧水,顺带把鸡头一个一放到灶堂里烧毛,隨着温度升高,鸡脖处就会有鸡油渗出。我便把鸡头取出来,用舌头去舔渗出的鸡油。待把十个鸡头逐个烧完舔完,大年初一舌苔上被汤出来几个水泡,疼的连带莱的白面条饭都没吃上,只喝了半碗绿面汤。
60年代过春节,那是政治气氛.革命气氛.斗争气氛最浓的年代。当时过年的口号是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过革命化的春节年代。
在农村,除夕这天,不准烧香.烧纸敬神.敬祖宗,有很多人家门关起来偷烧。春联大多数人家都贴,内容都是歌颂***.歌颂***思想.歌颂***革命路线的。最常见的有:听***话.跟***走,幸福不忘***.翻身不忘***,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等,还有就是:三忠于.四无限.四伟大。最多的是三忠于(忠于***.忠于***思想.忠于***革命路线)的"忠”字,几乎是家家户户到处可见。
初一这天要做三件事,一.要抓革命促生产,到田里劳动一两个小时,二.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生产队要开忆苦思甜大会,学***语录,唱革命歌曲,贫下中农忆苦,政治队长要读报纸讲革命的大好形势.。三要吃忆苦思甜饭,每个人要吃生产队集体做的细糠饼。
吃的,过年两三天肯定要比平时好些,虽然不可能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小鱼小肉,小吃小喝大多数人家是必须的,那时候小孩特别盼过年,就是图有好吃的。
穿的,那年代凭布票买布,全家每人都做新衣服肯定不可能,每年轮流集中给一个人做新衣服,但过年每个人都将平时舍不得穿的,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穿,洗的干干净净,因为那时人的体形都很瘦,衣服穿在身上都很得体,这一点很突显过年气氛。
玩的,和现在比,那是天地之别,全国只有八台戏样板戏,文化误乐很单调,初一吃过午饭很多人都到附近的集镇上玩,看看热闹,有花船.花集(当地宣传队)学唱的革命歌曲.和革命样板戏什么的,有时也有革命电影3分钱一张票。总之人群集聚,大家穿的比平时有色彩,虽然不是花花绿绿.但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喜气洋洋,平时的劳累,平时的不愉快,被春节的氛围全部隐盖了。比比过去,看看现在,我们向往有更美好的未来。
那时过年三十那天能吃几个菜,有鱼,有肉,那都是拿票发的,白面是每人二斤,一户一斤糖,还有几斤豆油,从初一到初五能吃三顿饺子,分别是初一,初三,初五,之后这年好吃的就没了。到十五那天还能吃顿元宵,最后二月二吃顿猪头肉,这一年好吃的就没了,盼着下一年再吃吧。所以那年头都盼着过年。
说起60年代过春节,那是特有记忆。家中姐妹们多,每人能作上一套衣服,那都是了不得的事情,有许多的家庭根本作不到,看到同龄人穿着新一服自己穿不上,那个悲伤感无以言表。记得68年,我的表哥在佳木斯汤原县,回家过年,给我哥俩每人捎了一双东北棉鞋,名为棉芜拉,可高兴坏了,要知道全校两千多学生不超过5个人穿棉鞋,大部分穿单鞋和蒲窝(用蒲草编成的草鞋,里面放满草破布保暖杂物),邻里间夸我们有好亲戚,开学了,同学们无不投过羡慕的目光,这个年过的真的使我终生难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埔农村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埔农村过年习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3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