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回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回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过年了,你最喜欢的传统年俗是什么?
从小一直延续的文化:贴对联,贴过门钱。每个地方都贴春联,但是不一定都贴过门钱。小时候的过门钱五颜六色,家里除了有丧事的贴白色的或者不贴,别的时候贴带色的。现在的过门钱基本上是红色的了,
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
贴对联和过门钱是最快乐,最有过年感觉的
贴完之后全村披上彩妆,喜气洋洋。
“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年初几走在大街上,读着这些耳熟能详的佳联,即使寒风依然刺骨,你却能感受到春天即将来临的喜庆。
可是,你见过红纸上没写一个字的春联吗?
我们那个地方,以前讲究很多。最讲究的是在腊月年末的最后一天,下午两点以后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进不出了。该还的都还完了,该要的也都要回来了,春联一贴,就等着过年。
在我十岁那年年末,一切都弄顺当了,我爸叫我和他去贴对子(对联),可是拿到门口展开分左右时,才发现上面一个字也没写。我爸是个大老粗,整个生产队里几乎也全都是大老粗。每年各家的对联,都是买来了割好的红纸,去找先生将对联写出来。然后等着年末那天午时,家里收拾完了以后贴到门上去。
那一年,我爸妈一忙,就忘了找先生写对联。
都已经开始贴对联了,不可能再去找人写。怎么办?我爸无奈的说: 贴上吧。
那年,无字红纸对联就贴在了我家的破木门上。虽然才十岁,我幼小的心里却充满了羞耻感。
十一岁时,学会了写对联。十二岁时,不仅给我家写,也开始给别人家写了。只不过那时只挑美好的语句写,却写不出当时的实情实景: 年年盼有余,岁岁辞心酸。
从小到大,春节年年过。还是觉得小时候学校举办的春节游园活动最有文化习俗,让大人小孩都喜欢,而且在***中就学到了好多的知识。活动都包括有猜谜语,成语填字,在水盆里放入小刚珠用筷子从水里夹出来,当筷子入水时,发现不是直的了,让人知道了折射现象,还锻炼了用筷子夹东西的熟练成度,有用英语字母做的图片,上面用曲别针卡住,另外有一个用大头针弯的钩绑在线绳上再绑在一根竹棍上做成钓鱼竿,把课桌围成一圈,人在桌外钓圈里地上混乱的图片,钓需要的字母拼成要求的单词。让小孩子们对英语感兴趣。还有把四、五只腊烛一条线等距排开点着,让人一口气把腊烛全吹灭,这个拼的是肺活量,让人知道锻炼身体的益处,还有在黑板上画一个没有尾巴的大胖猪,让人蒙上眼转三圈,然后去给猪画一个尾巴,这个最有意思,那个尾巴画在哪儿的都有,只有方向感强的人才会画的准,不然瞎子摸象似的,晕菜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回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回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