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砀山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砀山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徽砀山春节风俗的来历?
“三月三,好日子,家家户户接闺女”,是安徽砀山的一个传统风俗。其实,有关“三月三”的民俗民风,全国各地都有记载。象“曲水流觞”、“祭祀宴饮”、“兰汤沐浴”等都是它的内容。但“接闺女回娘家”,恐怕只是淮北一带盛行,砀山犹甚。
中国的农历,一三五七九为单月,月份与日数重叠,为节。如一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重三节(也有叫桃花节、泼水节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鹊桥节(也有叫巧节、情人节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至于三月初三闺女回娘家的来历,在我们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三月初三是“恶日”,应避之。据《宋书·礼志》中记载:“平原人徐肇,于三月初得三胞胎女婴,至三月三日,俱亡。一村人引以为怪,从此,每逢此日,都相携去水边涮洗”或外出以避邪气。另一种说法是:天宫中的王母娘娘,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去蟠桃园内赏花,七个闺女也都出阁随从。早先本仙女思凡,偷偷飘落人间与董郎相配,就是在三月初三,被王母击鼓招回天宫的。(所以,一过三月三,再下雨就有雷声了)。如此遥远的路程,都阻挡不住闺女回娘家,何况人间呢?
三月三,正值清明前后,在淮北,是南北冷暖气流频繁交会的时候,天气偏湿,自古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在这一段不太心的空闲中,闺女回趟娘家,理所当然。在砀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老天爷,别下了,留着干路回娘家。娘家远,骑上毛驴打上伞,娘家近,穿着乡鞋柱着棍。”看样子,不管路途如何,都得回家住上几天。
三月三回娘家,关键是接。因为它的来历,毕竟与“恶”与“悲”有关。再加上清明前后,正是“旧坟添新土,白日飞黑钱”的祭亡时节,阴阳交错,必须得由娘家哥或娘家侄来接,以免路上遭遇不测。实在忙不过来的,闺女也可带着自己的男孩回来,但要折根桃条作以避邪。有首儿歌证明了这一习俗:“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咋不来,说着说着来到了,满脸泪水直发呆,俺是娘的心头肉,娘不接俺俺也来……”
砀山风俗有哪些?
安徽砀山的风俗传统初一、十五,一般不会去串亲戚的,更不去探望病人。说是这两天忌讳。“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朔主北,主阴。”是“鬼日”。十月初一,是标准的鬼节,中国人悼亡的日子。据说此俗与孟姜女有关。 正月初一是春节,既是人节,也是鬼节。围绕它所开展的一系列风俗,诸如上坟、祭祖、饮屠苏酒、吃饺子、跳灶王、放爆竹、贴门神等,都是与驱鬼、胜鬼有关的
安徽砀山风俗来历?
砀山有个风俗,叫“三人不喝酒”,要么一对一地互碰,要么一人敬全桌,一般都不三人共饮,此俗为何如此古怪,据说来源有四:
一是砀山土语,“三”念作“仨”(sa),与“杀”谐音。三人喝酒,容易误读成“***喝酒”,听起来别扭。
其二,诗仙李白,曾泛舟饮酒于砀山的宴嬉台,砀山人对他极为崇敬。李白有句名诗,叫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影一块,才凑三人,实属虚幻,不如不邀。
其三,***桌上有句嘴边话,叫“三缺一”,意思是叛凑够四人,便可***。借用到酒桌上,三为缺数,不吉不利不喝酒。
其四,有个测字先生曾对我解释说:三人为“一天”,对上不恭;三人为“二大”,必有一小,怎么都不好,干脆免了。
其实,在酒桌上,三人饮酒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比如,同姓者、同龄者、同职者、同单位,虽只三人,可共同饮酒,并可借喻“桃园三结义”之美话,因为它有一个“同”字统领,并且饮酒的数量是相同的。所谓“三人不喝酒”,主要是避讳一对二或二对一的不平衡饮酒方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砀山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砀山过年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