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习俗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过年习俗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每到春节时,除了贴春联,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大致上都有: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庙会、赏花灯等习俗
在我们老家春节,腊月二十三送灶,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扫尘,把家里里里外外清洁一下。准备过年时的食品物品。除夕贴春联,晚上放焰火,初一放鞭炮,大家相互拜年。亲朋好友聚一聚,喝点小酒,唠唠嗑。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玩耍。
我们徐州人办年货,一般从腊月十五之后开始,无非多买些鸡、鱼、肉、蛋之类。此外,腊月二十五以后,再专门准备制作一些传统风味食品。如用麦芽糖摭糖、用油炸麻叶子(分咸甜两种,是用半熟的烙馍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炸油炸果(特制的山芋)、炸丸子(萝卜切碎后拌绿豆面制成)等。另外,要精心剁好够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吃二三十天的馒头、年糕。
过年时蒸“年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如枣花、枣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来打发乞丐,也有的用来饲养牲畜(这一种馒头,非大户人家不做)。由于馒头讲究多蒸,往往很长时间吃不完,剩下的馒头多出现皮面干裂现象。这时,吃起来味道比较差,但心情却极佳,因为,这种现象,徐州人称之为馒头“发笑”(笑开口)了,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馒头虽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几下,待其“发笑”后再食用,以图吉利。
扫尘
腊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和个人卫生大扫除。清扫时家具讲究六面光,器皿讲究亮堂堂。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或除夕前一天进行,除沐浴外,无论男女老少,一律要更好,俗称不能留“隔年头”。
家里扫灰,擦玻璃等等,干干净净地过年。
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就蒸年糕,象征年年高。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灶王爷升了,用糕把把嘴粘上,这样,上天以后,就不能说坏话了。
临近年底,杀猪,杀鸡,买年货,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十那天早上,吃鱼,配菜还有豆腐,粉条。鱼代表年年有余,豆腐代表富裕,粉条代表长久。
然后就是挂宗谱,摆供桌,三十傍晚请年。
当然,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少不了的,新旧交织,子时,鞭炮声此起彼伏,热腾腾的饺子也就上桌啦。吃到有枣的饺子,那就是幸福!来年肯定一顺百顺!压岁钱肯定是少不了了!
初三晚上送年,晚上再来顿饺子。吃完饺子,送年。
随着这几顿饺子,这三天年就算过完啦。
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的重要节日,辞旧迎新。周边有些国家也过春节。
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门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准备年货,以前还有祭灶什么的。在外工作的都要往家赶,全家团圆,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北方包饺子,南方吃年糕。放鞭炮,唱大戏,接财神,猜谜语赏灯会,拜年走亲戚。孩子们最高兴啦,洗澡换新鞋新袜新衣服,还有压岁钱。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时候有哪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看!过年我们这走亲访友的风俗!
过年谁给谁拜年,谁给谁送灯,都送些啥礼?啥时间送,都有一定的讲究。下面我就说说这些讲究。
一,谁给谁送拜年礼?晚辈给长輩,年小的给年长的。如出嫁女给娘家父母,外甥给[_a***_],侄子给姑姑,弟弟给哥哥,妹妹给姐姐等等。
二,送啥拜年礼?总之,出嫁女给娘家父母礼是最重的。在古传历史上,礼是二十个大包子和点心一封,只是这一古传现已消失。现今行礼很讲实惠,三到四样礼,其中多有大米一袋,菜油一桶(各种十斤),外加酒一瓶,或点心一封或奶一箱等。其他的送礼较之轻些,多为两件,如点心及其他糕点一份等。
还是看各个地方习俗吧,我家这边的话,初一老人家在家看家,等人来家里拜年,年轻点的或者成家的去朋友家拜拜年,礼品一般没啥礼品,桔子是肯定要带的,而且要红色系的袋子装,不能是普通塑料袋,一般是可以反复用的布袋啥的,寓意是大吉大利。去到人家家里桔子先放那,然后拜拜年,聊聊天,临走的时候给人家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红包金额视个人家庭经济定咯。然后拿回桔子的时候对方需要收下你的桔子然后回赠他们的桔子,一般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大堆桔子,用来回赠,回赠桔子的数量一般是双数,不是两个就是四个,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然后初一早上不能喝粥,要吃米饭,而且配菜是菠菜,我家这边叫飞龙菜,寓意飞龙在天。红包的话就是结了婚的要给没结婚的包红包,如果你30岁还没结婚,还是会有人给你发红包,但也不能不收,礼节在那,象征性的推一下就行了。
这些都是我家这边的习俗,从小就有的,估计有些地方跟我们的不同,还有挺多想不起来,整理的这些有点乱,基本上是有啥说啥,请见谅嘻嘻
过年走亲访友,过去我们本地是很讲究的,主要是时间与辈份掛勾的。初一要先拜舅舅家的年,因为地方有句老话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所以要先拜舅舅的年。初二拜丈人丈母的年。其余长辈按年龄大小依次去拜。但在初六长辈们要拜完。其次平辈人与朋友可以相互走访,在这期间女人不走亲访友,在家要招待客人,一直到元宵节妇女有归娘家的习俗。
拜访时机恰当,我们如果想要利用过年的时间走亲访友,也不要选择一些不合适的时机,比如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别人休息。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提前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尽量安排在节***日或者晚饭后,这时大家一般在家休息,不会有太多的事情。
压岁钱不能少,我们应该出手大方一些,既然选择去走亲访友,就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朋友,压岁钱是不能少的。
务必不要***,虽然过年的时候,难免会有人在一起打打***,打打牌,不过,玩玩儿倒是可以,千万不要***。
主人主动点烟,倒茶时尽量起身双手接过,说声谢谢,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过年了,你最喜欢的传统年俗是什么?
从小一直延续的文化:贴对联,贴过门钱。每个地方都贴春联,但是不一定都贴过门钱。小时候的过门钱五颜六色,家里除了有丧事的贴白色的或者不贴,别的时候贴带色的。现在的过门钱基本上是红色的了,
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
贴对联和过门钱是最快乐,最有过年感觉的
贴完之后全村披上彩妆,喜气洋洋。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要给已故的亲人扫墓祭奠。可是,这些年我们已经搬离了农村,在城市里面生活了很多年了。父母年纪大了,不是每年都能回家乡祭奠亲人。
所以,这些天妈妈一直在念叨,催促我爸爸想办法祭奠亲人。扫墓是不行了,买点纸钱,在远方烧给他们,还是可以办到的,聊表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爸爸在妈妈的唠叨下,买回来厚厚的一叠草纸,分成几份,每一份都折叠成长方形。再用事先留下来的草纸折叠成几个大大的信封的样子,再把折叠好的草纸装进信封,用浆糊封口。接下来爸爸找出毛笔,在信封上写上:XXX收,不肖子孙XXX祭,有爸妈的爷爷奶奶的,有我辈的爷爷奶奶的,及所有我们知道的已故至亲亲人的。
一切准备就绪,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傍晚,老爸领着我们一大家子人,带着纸钱、果品、酒肉等去到一个偏僻的山脚下。爸爸按辈分的顺序一个一个点燃了纸钱,我们七手八脚的摆好了祭品,点上香,如果是在家乡,还会点燃鞭炮,现在城市禁止燃放鞭炮,只好免了。此时妈妈会念叨,谁谁,又过年了,没有亲自去家乡给你上坟,是因为路途遥远,请不要怪罪。请你保佑我们全家,来年身体健康,财源广进,诸事顺利!念叨完了,我们就一起朝着家乡的方向三鞠躬。这样一个一个拜祭完了,我们仔细的检查一下现场,确认没有留下任何的火头,老爸又领着我们一大家子人,回家。
“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年初几走在大街上,读着这些耳熟能详的佳联,即使寒风依然刺骨,你却能感受到春天即将来临的喜庆。
可是,你见过红纸上没写一个字的春联吗?
我们那个地方,以前讲究很多。最讲究的是在腊月年末的最后一天,下午两点以后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进不出了。该还的都还完了,该要的也都要回来了,春联一贴,就等着过年。
在我十岁那年年末,一切都弄顺当了,我爸叫我和他去贴对子(对联),可是拿到门口展开分左右时,才发现上面一个字也没写。我爸是个大老粗,整个生产队里几乎也全都是大老粗。每年各家的对联,都是买来了割好的红纸,去找先生将对联写出来。然后等着年末那天午时,家里收拾完了以后贴到门上去。
那一年,我爸妈一忙,就忘了找先生写对联。
都已经开始贴对联了,不可能再去找人写。怎么办?我爸无奈的说: 贴上吧。
那年,无字红纸对联就贴在了我家的破木门上。虽然才十岁,我幼小的心里却充满了羞耻感。
十一岁时,学会了写对联。十二岁时,不仅给我家写,也开始给别人家写了。只不过那时只挑美好的语句写,却写不出当时的实情实景: 年年盼有余,岁岁辞心酸。
分享我家在除夕的一个习俗:祭祖
除夕的前一晚,老爸就从鸡笼抓起一只精心饲养的阉鸡(被阉过的小公鸡饲养大的),杀这鸡也是有讲究的,在***那部分,割掉***取内脏,保持鸡外表完整,清洗干净,在炉灶烧开水,整只鸡放进去,再放个鸡蛋一起蒸,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这是最重要一个祭品,马虎不得,我们还会准备水果,甜品,油炸豆腐,油果……
除夕早上五点起床,开始忙碌,在家里院子正中,摆台祭桌,先烧香后上祭品,用盛着白米斗具,插上点燃的三根红蜡烛,在点燃十根香,九根香插在斗具上,另外一根插在院子外门边(用意给先祖引路),把祭品端上,阉鸡放在正中,祭品与香之间,摆着十二个杯子,分两排,这时老妈对着祭桌向前方,双手合心,弯腰,拜三拜,很斐诚地低声呼叫先祖回来享用。
过一会,老妈会在第一排杯子倒茶,量要控制好,后面还需要倒的,不能倒满。等先祖享用几分钟,在第二排倒自家酿的米酒。老妈开始许愿祝福了,先拜后许愿,保佑家里平平安安等话,家里每个成员都要上前祭拜许愿祝福。每过一分钟倒茶倒酒。
快结束时,放鞭炮,烧红纸和纸钱,被先祖享用过得茶不能倒掉,每人都要喝,长辈说能驱除百病。
祭祖仪式还没有结束,将祭品和需要的鞭炮纸钱带上,上山祭拜神仙。有先祖庙,石古大王庙,观音庙,土地庙。我这里出生的小孩,会卖给其中一个神仙,家里的小孩有卖给谁的,就要去那里祭拜。
虽然天还未亮,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成家成家的去祭拜,很热闹。有时候在庙里排队都要等半个钟。
这是心灵的寄托,许的愿望是来年的目标和理想,还有家人的安康,告知上天,自己想出人头地,想成家立业,想生活美满……
这就是我家乡的祭祖仪式
谢谢观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习俗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习俗作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