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康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南康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客家人生小孩报喜风俗?
客家人的生小孩报喜风俗:
婴儿问世之后,如果是头胎,丈夫要上岳母家“报喜”。“报喜”的时间各地不同。广东一些客家地区是十二朝向岳家和媒人报喜,俗称“送酒”。
长汀县等地是十天左右,备办肉丸、红蛋、糖姜鸡、酒菜,送到外祖母家,叫“抱婆嫅”。宁化县等地在当天或三日内“报喜”,备姜酒和鸡送到岳母家,岳母接过礼物,筛酒给家人和前来祝贺看望的邻里喝。女婿吃过“点心”便可回家。岳母回送鸡一只、红蛋一对、猪肉、红带子、婴儿的帽子、衣服、围襟、肚兜、尿布等,(也有待三朝才送衣服),姜酒退回一些,岳母家会送的东西称“送庚”。赣南南康等地客家妇女怀孕时,生母要送鸡蛋,俗称“睄胎”。分娩后,外婆家要送小孩的衣、帽、鞋、袜、棉衣、棉裤、棉裙、尿裙和火笼,以及产妇吃的鸡、蛋和鱼肉菜干做的“菜碗”。
分娩之后,亲朋、邻居纷纷前往祝贺,送鸡者,送鸡蛋者,送红包或衣物者,产家便要准备姜酒和红蛋,给前来送礼的每个人敬一杯姜酒,送一对红蛋。有的地区生女的只送一只红蛋。对不知道分娩的亲朋,要上门送红蛋,以示报喜,凡接到红蛋的都要回礼。产家待满月时才宴请酬谢送礼者。
你的老家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我老家有一个和别的地方最不一样的风俗,同一个村子,过年的日子不一样。村子南边正常,北边日子往后推一天,就是正月初一不过年,过年是从正月初二开始,那就是正月初一是除夕,正月初二过大年。为什么是这样呢?
我小的时候,村里南北两边界限分明。甚至很少有一个村结婚的。村南边的人每天起得早,最北边的人每天起得迟,这是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而且和村子的名字有关。
我们这里正月初一三更天是放鞭炮迎财神的日子。传说那天一大早,财神爷拖着一座煤山来到村北。
结果村北的人还在睡梦当中。财神爷叫他"接煤,接煤"“煤山来啦"他迷迷糊糊地回答,"我们这里枣木棍多得还烧不完呢,要啥煤呀!"
财神爷气得扔下了煤山,去了河西,所以我们这里非常的穷,没有煤矿。
村北那边还有一大块山梁,红红的就是当年财神爷扔下的煤烧成的,一直红到现在。
我们村北边有一个村子叫"赶上"说的就是那一天那个人睡醒了之后追到赶上村,才把财神爷赶上,结果财神爷也没领他的情。
现在,尽管每年大年初一村子里都挺热闹,但是村里的老人们仍然恪守着这个古老的风俗现在,尽管每年大年初一村子里都挺热闹,但是村里的老人们仍然恪守着这个古老的风俗,特别是村北,每年到正月初二才开始拜年。
我的老家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小镇,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周原遗址区,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有许多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其中,最能代表周礼文化,最具有乡土特色,而且绝无仅有的有趣习俗便是一一吃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孑面用料考究,制做精良,风味悠香,但是其独特的吃法,则代表着一部周礼文化的演变史,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西府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人"只吃面,不喝汤,汤回锅"的吃法一直以来被世人津津乐道。
岐山人逢年过节、接人待客、红白喜事,一切重要活动必须要吃臊孑面,吃臊子面宴席的常识性规矩就是只吃面而不喝汤,但剩汤从来不作为废汤处理而要端回厨房倒入原汤锅里,继续加热、加工、补充,一次次循环往复于席橱之间。在这种宴席上,贵宾和老年人们都要在上席就座,受着特别的尊重。他们若不动筷子,小字辈们就得暂时按捺着食欲。他们的剩汤被称作"福巴子",要供大家反复领受。这些宴席上的第一碗臊子面绝对不可上席,而要端出去泼汤,即泼撒天地,敬献天地鬼神及祖先。先在大门外边泼汤两次,意味着天地诸神降临。再回头端进上房给祖宗的牌位泼汤,是要将天地的‘福巴子’送给祖先,等这道手续轮完,臊孑面宴席才能正式开始,大人小孩敞开了吃,少则五六碗,多则十几二十碗,端饭的跑的不亦乐乎,吃饭的吃的满头大汗,一个字: 爽!
这套礼仪历经沧海桑田,在中华大地的绝大多数地方理所当然地淡化了、消失了,然而却仍相当完整地保留在周人落脚与发迹之地的岐山一带,成为活化石似的一种历史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康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康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