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运期间硬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春运期间硬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人春节回家坐过硬卧,和硬座的感觉相比怎么样?
春运期间没坐过硬卧,刚上班时出差倒是坐过。
最大的区别就是长途夜车可以躺着睡,不用像硬座那样不舒服,车厢里也不像硬座人那么多。
白天的话,不论是上中下铺,一般都是坐在下铺或边凳上,感觉和硬座差不多,不过铺位总比座位宽,也软一些。
后来出差就都改飞机了,那时候没高铁,连哈尔滨到沈阳都是飞来飞去。有了高铁之后,920km之内的航班大多数都取消了,这个距离内就只能选高铁,没机会体验卧铺了。
感谢悟空***相邀作答:
这个题目邀请我作答,算找对了人,因为上世纪未我就坐过几趟这样的车,我连车票都保留下来了。以上就是当时的车票。此票是95年春运时祁东至广州车票,它属于临时票,祁东是衡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上世纪未,衡阳站是湘南枢纽大站,每年春运,整个湘中南及广西和江西部分地方到广东的务工人员都在衡阳中转南下,为了缓解衡阳站的春运压力,广铁集团在衡阳下辖的县级火车站如衡山、祁东、耒阳站每天都增开往广州的临时客车,因车辆不够,把衡阳车辆段平时闲置的旧硬卧车厢都改成硬座车厢来装乘客。
我记得我当时乘坐的硬卧变硬座火车的上中铺装行李,下铺和过道全部都挤满人。
坐这种临时车很难熬,人挤人不说,还晚点,衡阳至广州才六百公里,竟然最长时间甚至要十五六个钟才到广州,比正常班次火车多花一倍时间,为何晚点这么多?那是因为每经过一个车站,临时车都得让正常火车先进站。
唉!想想那时的春运坐火车,真是要挤得你怀疑人生。
你能想象如上图一样一个下铺挤五人甚至六人的感觉吗?
现在随着高铁以及动车的发展,以前春运那种由硬卧改为硬座的火车估计很难会出现了。
坐过一次。当到了车厢你会发现到的是硬卧车厢,但是只是出售了下铺的席位,就是四个人坐在下铺。中铺和上铺的席位是没有卖出去的。
也就是说,当你放好自己的行李,就可以跟其他乘客换着在中铺或者上铺睡觉休息了,如果你周围的乘客有中途下车的,你就可以一直躺着休息了。总的来说旅途疲惫,还是要学会放松身心!硬座和硬卧,差别肯定是有的,而且差别还不小。
首先,就席位本身来说,硬座,座位的大小适中,不算大也不算特别小,三个人或者两个人坐下之后,一般都是会挨着了,没有多少可以活动的空间。另外,硬座硬座,座位确实还是比较硬的,尤其是后面的靠背,立的比较直,靠着并不是很舒适。
卧铺的话,首先,一个床铺的大小,而且是上下铺设计,活动的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整个铺都是你的,翻身什么的没问题。同样也是因为床铺是独立的,私密性相对来说比较好,基本不太会被别人打扰。
不管怎么说,就算不是坐火车,平时在家里,大部分也是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躺着还是会比坐着舒服一些。尤其是要在火车上过夜睡觉的时候,坐着睡觉总是睡不安稳,晃一下,闪一下,胳膊压麻了,中间总是会醒很多次。睡卧铺的话,除了有点晃,个别同学有认床的习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符合我们平时睡觉的习惯的。
春节,春运这个阶段比较特殊,客流量巨大,如果是出售站票的普通列车的话,在硬座车厢会非常的拥挤,挤到人没法移动的程度,这时候如果坐的是硬座的话,虽然已经很***了,但是也基本上就被固定在座位上了,动不了。卧铺稍微好点的是,基本不会有持站票的乘客站在卧铺车厢的过道,就算有,人数也不多,对于通行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
我坐过,从浙江到云南,34个小时。先来说说坐硬座的感受吧,那感觉真的就是不想再体会了,买到硬座的时候已经挺高兴了,真的能买到硬座已经很好了,还有很多人连无座都买不到,车厢里全是人,各种拥挤各种难受,各种味道,太难受了,不过比起那些无座的就挺幸福了!
硬卧的车厢就不会有拥挤这种了,上次是买到下铺,挺舒服的睡不动了起来坐坐,站两分钟,比起硬座那就是天壤之别了,有卧铺尽量卧铺吧,火车的价格还是比较亲民的,三十多个小时要是遇到谈的起来的还可以在车厢里打打***,时间挺好混的。
深圳一沈阳火车卧铺?
每天只有一趟直达的普通火车。
现在是春运期间,基本没有卧铺票了。Z186 深圳-----------沈阳北 20:05-------第三日06:47 运行时间34小时42分 第三日到达 硬座317元,硬卧536元,软卧849元。途径站点:深圳 东莞东 惠州 河源 龙川 赣州 吉安 南昌西 九江 麻城 阜阳 亳州 商丘南 菏泽 聊城 衡水 肃宁 任丘 霸州 天津 唐山 秦皇岛 山海关 锦州 沟帮子 盘锦 海城 鞍山 辽阳 沈阳北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运期间硬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运期间硬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