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初一拜年吉祥话拜年的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初一拜年吉祥话拜年的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压岁钱,该除夕给还是大年初一早上给?看看你给对了吗?
给自己家的孩子是压岁钱,是要在除夕给的,有“压崇”之意。侄子侄女初一来拜年,给的是拜年的红包,这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传统习俗正在被逐渐淡化,人们也不再讲究给压岁钱的时间了,代替它的是随时都能给的红包了。
从压岁钱字面上解释,不言而喻,应该是大年三十晚给小孩的钱,顾名“压岁钱”,传说,古时侯有一个年兽叫"祟”,每年除夕夜出来作祟,专摸小孩的肚子,被摸的小孩就肚子疼痛,好生难受,人们十分痛恨祟,却没有办法,后来来了老道人化缘,每户送去一道符,是七枚黄纸做成的七钱符,那道士说,每到大年三十日,你将这七钱符贴在大门上,可避邪驱崇。后来人们常用铜钱来给小孩做压岁钱,意思就是驱邪纳福之意,也有老人将铜钱套在小孩脚上,也是这个意思。
过年压岁钱,是除夕给还是大年初一给,其中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压岁钱”是华夏一个古老的过年民俗。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魔怪,专门在年三十晚上到人家里来,趁小孩熟睡的时候专摸小孩的头。据说被“祟”摸了头的小孩就会变成傻子。
民间相传,古时候有户人家人都到老年了,竟生了个宝贝儿子,老两口视孩子为珍宝,而倍加呵护。
老两口听人说“祟”是个邪物,专门在三十晚上祸害小孩,只有古钱可能避邪。于是就找来了八个古钱,用红纸把它包好。在除夕晚上放在小孩的枕头旁边,防备着“祟”来。大人则不眨眼地坐在床边守护着孩子。
除夕夜“祟”果然来了,它刚要伸手摸孩子头,那红纸包里的古钱突然放出一道红光,顿时就把“祟”吓跑了。
由于“祟”与“岁”是谐音,人们就把守“祟”说成了守岁。而把红纸包着的八个古钱,就叫做“压岁钱”了。
自己家人一般都是除夕晚上给。初一早上,街坊邻居,夲族夲宗的人家小孩子来拜年,
给块儿八毛的压岁钱。十八岁以前给,十八岁以后成大人啦,不再给压岁钱了。
到街坊邻居家拜年回家,都交给父母保管,自己只留下几块钱买另食或玩具。谁家给了多少压岁钱,还要向父母报账,一般都是对等的,相互增送。
压岁钱通常是除夕或大年初一早上给,也有拜年的时候给。这个要看当时的情景而定。
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
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古代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一般运行的钱。一种是持制I的钱两种。特制钱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钢或铁,形状或方或长,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用意镇恶.驱邪,因小孩易受鬼崇侵害,故压岁钱是驱邪。随着长辈过年包一块大洋的出现,意义发生了变化。压岁钱刻着“一本万利""财源广进""步步高升"等。
现在,是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或父母拿去,或存银行。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大家好,过年初一您们会去寺庙祈福吗?您们对过年烧头香怎么看?
过年初一,我不会去寺庙祈福。我对烧头香看法如下:
大年夜子时,也即除夕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之间在寺庙烧香谓之曰烧头香。
其实,抢在那个时间烧香,不如心中固有心香一瓣。
所谓心香一瓣,是指心诚则灵,心真意真。这里的“诚”和“真”,说的是心中有佛。
有一故事说,佛陀来到人间,莲花色抢在其他所有人前面迎接佛陀,佛陀却说,莲花色你并非第一个迎接我的,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莲花色说,须菩提正在打坐,根本就没来。佛陀说,须菩提正在入定,返躬自省,他的心跟我离得最近,所以,须菩提是第一个迎接我的。
所以,烧香不在早晚,不在是不是大年夜子时第一柱香,而在于心中有佛,诚心诚意。
所谓万佛一炉,是说我们烧香拜佛,拜的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所有佛菩萨都是真理,佛菩萨不会因为你烧了别的菩萨的香没有烧他的香,而责怪你不公平,责怪你怠慢了他。
许多人在寺庙里拿着点燃的烟香,争先恐后,这里烧到那里,这里拜到那里,生怕漏掉了哪一尊菩萨实无必要。
心向真理,诚心讨教真理,一炉心香足矣!
神仙的传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了,人们总认为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存在着,这也就是神。在众多的神当中,财神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所以,正月初一到寺庙里去烧头香的大都是奔着财神去的。
何时烧香才是初一头炷香?应该是在新旧交替的***钟声响起到大年初一的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从零点到凌晨两点这个时间段里就是头炷香,那如果是在零点到凌晨一点内烧的就是头头香。
在龙口南山大佛每年都举办新年祈福的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信众前来祈愿,许多人在除夕之夜就在此等候烧正月初一头炷香。人们争抢烧头灶香的目的无非就是祈求在新一年里能够得到神灵保佑。
我个人认为,烧香拜佛,是个人的一种信仰,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信的人自有他一信的理由。这里讲个故事,一次财神爷和财神奶奶打赌,财神爷说“有福之人自有福!”,财神奶奶不相信。于是财神爷将一块银子埋在庙门前的大香炉里,并且埋得很深。一会儿来了一烧香的,他拿的香很长,插到香炉里就倒了,于是他就将香深深地向香炉里插,感觉有个硬物,插不下去,他便用手一扒,将银子扒出,他高兴的叩头而去。
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去庙里烧香。以前,很多人都会熬夜,等到时针刚好过了除夕24点的时候,就会赶紧往庙上跑,争着去点头香,以求在新的一年里顺风顺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少有人为了烧头香半夜去庙里了,去庙里烧香也只是过年的一种习惯罢了,就像我们这儿过年得放鞭炮贴对联一样,不这样做感觉没有年味。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近些年大年初一去寺里祈福的人多了,烧头柱香更是成了热潮,好多人甚至头天晚上就住在寺里,还有的后半夜就在寺门外排队等。这两件事我都没做过,今后也不会做。
当然,我不反对别人这样做。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想法不同,对佛的理解也不同。世间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风景各异。人山人海地拜佛祈福也好,争着抢着地烧头柱香也罢,无非都是心有所求,希望佛能保佑他心愿达成。虽然不苟同,但可以理解。
大年初一我不会去寺庙祈福,我会在家里陪老母。我不想把团圆的欢聚时光交给拥挤的长队和成堆的香火。老母亲是我心中最大的佛,如果我能用侍佛的心侍母,是我的幸福。
与其说佛教是宗教,我更倾向于佛教是一种教育的说法。教人觉悟,教人慈悲智慧,教人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教人这大千世界的禅意和真理。拜佛只是一种形式,学佛要靠悟和行。悟是让自己的内心觉醒,觉悟,了悟生命的本义和世界的真相;行是正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生命是一场修行,信佛更是一种修行。首先要修的就是自己的心,红尘是最大的道场,世事最炼心。不可否认拜佛祈福是一种好的形式,但相比于大年初一去挤,我更喜欢在空闲的日子,去寺里上上香,转一转,坐一坐,听听经,也听一听外面难得听到的鸟的歌唱;沐浴檀香的味道,也闻一闻寺里幽静的花香。让人放松下来,让心获得宁静。
至于过年烧头香,信仰问题,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容置喙,有闲有钱,个人自由。
我是佛教的门外汉,更是修行路上的人。我想把吴承恩的《乌巢禅师偈子》送给大家,以期共勉: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我的家乡没有年初一去寺庙拜佛祈福的习俗,所以在我印象中没什么概念。
直到我踏入社会几年后,耳听目染后才知道很多地方大多有烧香拜佛的习惯,普通家庭烧一套香,求得新的一年平安如意,做老板的,还得花大钱烧头柱香,求新的一年事业兴旺。我对这种习惯是不感冒的,但有一年却不得不随大流去寺庙拜了一次佛祈求了一次。
记得那是在山西的时候,那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春节不能赶回家了,就留在山西过了一个年。年初一这天几个同事就说要去拜佛祈福。几个同事带头,我不情愿的跟着后面,七拐八拐就到了一矮小的房子后面,穿过去竟然是一座小庙。庙里已经有了许多人跪着在烧香,我们排着队一个一个的进去,先烧了支细香,穿过一道门又来到后院,哇!竟然有小指粗细的香并且还挺长的。我也烧了一支。于是又排队上了二楼,依稀记得有一些佛像,其它的不记得了,也知道怎么结束的,就出来了。也不记得当时自己许的什么愿,总之都没实现吧!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拜佛祈福。仔细想想拜佛祈福这事儿真没意思。
那么到了现在,我之所以对烧香不感冒,除了辨识能力的提升外,还在于我对信仰的看法有了变化。这里要插一句,我并非认为烧香拜佛是缺乏辨识能力的行为,大多数人烧香许愿,不会许太过离奇的愿望,只会保佑自己新年顺利如意,这并不贪心。我并非不认同这些人,我只是更相信因果报应,我认为,期望通过每年几个小时的时间和少量的金钱,去换取一年的顺风顺水,是一件有点夸张的交易。我知道大多数人烧香拜佛讲究的是诚意,但我觉得大多数人的诚意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无论把拜佛当做一种交易也好,还是把它当做一种诚意也好,我觉得付出了多少,才能获得多少的回报。
至于拜佛的付出是如何获得回报的,这又不是拜佛之人应该考虑的问题。有人说过,宗教信仰是一种先验论,你必须首先相信神是存在的,才能开始接受信仰。如果相信了佛是存在的,那么就不必考虑拜佛的付出是如何获得回报的,因为这是佛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永远也想不明白。但如果人既不真的相信佛的存在,又不思考付出是如何获得回报的,这种情况,可能就属于辨识能力不强的范畴了。
这几年经常听到某某某为了烧得新年第一注香不辞辛劳,化费大价。唉!觉得不可理解。只想说一句“有这个精力和钱财好好陪陪父母,或是把钱用为社会做点好事,关心一那些山区读不起书的孩子。”这些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微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一拜年吉祥话拜年的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初一拜年吉祥话拜年的图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