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年热闹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过年热闹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年的习俗你还记得哪些?
谢谢邀约,
那是儿时的快乐,
一,压岁钱,
二,穿新衣,
三,放鞭炮,
四,偷菜吃,(那时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大鱼大肉)
五,玩灯茏,
八,堆雪人,打雪战,
年前扫房子、蒸馒头、炸各种东西、贴春联,除夕中午之前把祖宗请回家、晚上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初一早上拜年、下午送祖宗,初二走娘家,初四新女婿上门。还有就是除夕年夜饭要多做,预示明年有饭吃,初一早上要吃素馅水饺。
越来越怀念故乡,记忆中老家的烟花都是暖的,因为那烟花中带着村里人的善良,带着邻里间的友善,也带着从烟囱里冒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烟花下有村里人聚在一起的热气,也有小孩子们嬉闹的欢乐。
老家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燃放烟花,那个时候,烟花总能吸引全村的人来围观。每逢过年,村里就会支起高高的秋千,搭起漂亮的彩灯,挂上裁好的各色彩纸。元宵节的当晚,村里总会将筹钱买来的烟花集中到村中的十字路口,三两个年轻人把烟花从仓库里搬出,所有人都期待着一个不一样的新年。那个时候,大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小孩子们则在大人的小腿中间来回穿梭,揣着爆竹,拎着灯笼,还有满头的大汗。看过了最美的烟花,却还是觉得那个时候的烟花才是最温暖的。
有时候也跟小伙伴们一块自制烟花:将爆竹中的火药剥出,倒在纸上,用火柴在一角燃着,然后看火药在一瞬间开出绚烂来,这种简单的方法愉悦了我整个童年中的新年。这样简单的自制烟花并不美丽,却带给我们童年无比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仍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好像现在越来越没年味了,年前一两个礼拜做好炸肉,“虾子”炸豆腐。大年三十早上起来大家互帮贴对联,把肉捞水后换干净的衣服去烧香拜佛。其他人就杀鸡宰鸭。中午吃些煮鸡鸭的汤做的粉。晚上就是大年夜,一家团聚吃好料,看电视
大年初一,早起各亲戚家拜年。然后这家坐坐那家坐坐。大年初二走哪家亲戚忘了😢初三去外婆舅舅家(嫁人的就回娘家),初四就舅公舅婆,初五各姑姑家
差不多就这样吧,表达能力有点欠缺,见笑了😂
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大年三十早上好早好早就要去请已经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大清早吃过早饭一家大小打扫卫生或者是贴春联贴门前子。累并幸福着,贴完春联就要剁饺子馅,包饺子。就等中午吃过饭后准备晚上的团圆饭,一家开心的聊天吃东西。
五零、六零、七零和八零年代的春节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让过来人与你分亨不同年代春节的记忆。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仍显贫穷,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那时的春节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掺入许多新源素。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传统戏剧与现代歌舞同台上演,最常见的是扭秧歌,唱社会主义好。除夕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一家老幼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接着要守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大拜年,晚辈要给長辈磕头行礼,長辈要给晚辈新年红包。一年忙到晚的人们难得亨受三天休息,正月初四陆续又开始劳作。六十年代的春节是在国家糟遇经济困难时期度过的。那时的人们主要兴趣都放在吃的上面,其他的***活动降温不少。当时许多食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为了筹备一餐年夜饭,许多人都要到处排队购物,才能备齐。七十年代的春节是在特殊时期度过的,那时破四旧立四新,过革命化春节成为口号。最奇葩的是粗粮野菜上桌吃年夜饭,美名为忆苦思甜。八十年代的春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充满生机,人们喜气扬杨,春节更加热闹了。多年不见的许多传统习俗又重新逞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有了电视机后,春晚成了年夜大餐。人们在穿好吃好后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对不同年代春节的片断记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年热闹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年热闹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