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足过年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足过年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足区文化特色?
大足旧时庙会(香会)甚多,县城城隍会,龙水灵官会,雍溪东岳会,国梁祖师会,大堡三皇会等等,皆为地区性的迎神赛会。一次香会热闹十天半月,融拜年、民俗、旅游、商贸于一体,大致月月有余,甚而一月数会。县官发行印簿,令各行各业集资雇班演戏。在诸多庙会中,以宝顶香会历史最久,声势最大,名闻遐迩。
宝顶香会自唐而起,到明代,都受朝廷敕赐,至明以后更加的兴盛,解放后冷落数十年,但由于上世纪80年代加强了石刻文化的宣传,宝顶圣寿寺对外开放,宝顶香会再度兴盛,每年旧历二月十九,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观光者数十万计,大小车辆络绎不绝,同时,大足境内另外的70余处石刻景区及***寺也相应有礼佛活动,其热闹和繁盛同样鼎盛。宝顶香会为最大型礼佛盛事,兼具春游、***、商贸、流通性质,对大足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石刻文化是大足区的代表,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大足区的石刻造像有75处,造像超过5万尊。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
大足区的民俗文化也很丰富,包括龙灯舞、木偶戏和川剧变脸等。龙灯舞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木偶戏和川剧变脸则是大足区民间艺术表演的代表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此外,大足区还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大足木偶戏和川剧变脸等。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重庆地区的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观众。
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资料50字?
关于这个问题,大足石刻是中国四大石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之一,建于唐代,历时数百年。它是为了纪念佛教传入中国而雕刻的,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之一。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营建“粮贮10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众人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
大足石刻(重庆市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建设肇始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
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瑰宝。
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足过年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足过年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