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运滴滴涨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春运滴滴涨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2月中旬滴滴涨起步价是真的吗?
十二月中旬滴滴涨起步价是真的吗?
个人认为是这样的,12月中旬,滴滴涨起,步价不是真的,他是一个谣言,因为现在这个行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果弟弟作为这行业的老大,他长起步价的话,可能他就在这方面给别的人可乘之机,别人不价,那么他涨价的话,生意可能会被其他的强调,所以她不会涨价的
滴滴调整了起步价
在春运开始后滴滴已陆续在多地开始涨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带头涨价,起步价上涨0.5-0.9元!根据广州的滴滴司机爆料,以前工作日平峰期起步价是8.6元,现在升到了9.5元,工作日高峰也从9.5元,升到了10.3元。 休息日平峰期起步价调整到10元,休息日高峰期起步价升到了10.3元。而预约单的基础费用也从原本的24元,调整为30元,直接提升了6元。深
滴滴在春运期间是否应该加价?
是否应该加价,我认为肯定要加价!
春节期间,大家都开始休息,而网约车司机,却为了大家的出行便利,每天还是在工作10多个小时!按正常的逻辑来看吧,
高铁票,动态调价,人多需求大的时候,几乎都是原价或者还有上调。
做生意的赚的也是过年这段时间的钱!
网约车也应该如此,给了大家出行方便,就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
另外,过年期间,网约车平台应该降低对司机的抽成,加大对补贴和奖励!
网约车司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网约车”!
滴滴出行在春运期间是否应该加价?这个问题很有争议性,因为之前好多乘客吐槽滴滴在早晚高峰恶劣天气用车紧张时候实行(动态调价),现在说到春运加价同样属于滴滴出行动态调价的同一个范畴。我个人觉的,合情合理。下面就加价问题深入探讨:
眼看着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经拉开序幕,这两天下雪身边好多朋友已经感觉到打车紧张问题。滴滴出行,按照往年惯例,快车优享,专车全线出行产品都会不同程度的溢价,从1.1倍到2倍不等的动态调价。在街头尝试打出租也会出现司机议价和拒载,打车费用飙升,乘坐体验大打折扣,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如下因素:
1 【春运期间,用车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春运期间,从事滴滴出行的司机师傅基本百分之八十都是外地人,会提前在春运期间陆续返乡,而春运本身就是用车最紧张的时候,大量滴滴车辆停运司机师傅早早返乡过年。直接导致滴滴出行运力下降,而与此同时出行的乘客需求又是在增加的,这两个因素导致了打车难。
2【网络流传#网约车新政城市细则有关】
2019年网约车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国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网约车细则,更加严格的城市网约车细则出台,比如北京上海的本籍本牌等,使百分之八十原来从事滴滴司机的外地人转行令谋职业。根据滴滴内部数据显示,网约车城市细则规定,滴滴司机减少数量最高是北京上海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符合要求。深圳,天津以及其他滴滴司机流失达到百分之七十。
正值春运临近,一下流失这么多车辆人员,用车需求转移到出租车行业,当叫不到滴滴时候,叫出租车同样议价,加价,拒载,问题也会同时出现,出租车通病不言而喻,造成恶性循环,加价已经不是讨论的问题,问题是加价有车就不错了。
经深入了解,了解到不仅仅是上述两条表面因素,还有很深层次的原因:
【其他因素:滴滴出行产品设计有弊端】
我们使用滴滴时候,经常发现需要排队等待,有时候很夸张达到三位数,但是呢,只要乘客主动添加小费数字不等加价钱数越多,车辆就越容易接单。之所以现在造成现在这种加价现象与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导致其引导了司机的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 具体体现在:在打滴滴网约出租车或者滴滴的时候,滴滴经常是会默认加价,用户也可以选择不加价或者加不同的价格,平台会告诉你加不同价格的接单可能性。打不到车,用户可随机调整加价价格。 而这一派单逻辑隐藏弊端:司机知道用户可以多次选择加价,于是部分司机有意在用车高峰时期下线,观察司机端热力地图,他知道你叫不到车就会提高小费,就故意等着全城达到红色状态时候上线。 所以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乘客要反复加价才能打到车,花更多的钱来的并不是距离最近的车辆。
不管怎么样,我个人还是觉得春运时间,滴滴出行适当加价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每年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尤其是出行排在首位。春运期间,基本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同样战斗在春运一线的滴滴司机师傅也是值得称赞,加价作为有效的奖励机制非常必要。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同时我在这里祝愿所有漂泊在他乡辛苦一年的朋友们都能安全顺利返乡,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运滴滴涨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运滴滴涨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2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