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八十年代过年时候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七八十年代过年时候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前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以前过春节习俗,敬灶王爷,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接神,全家欢联一堂,同饮新年酒,共贺新春乐!下午拜先祖,放鞭炮给祖先送钱送亮。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高高兴兴,三十夜千家万户都一样,灯以通明,打***打***,小孩子玩灯笼,放各种彩花炮,彩光四射,上年纪的人,整夜不入眠,喝酒吃烟,相互陪着聊天……总而言之沉浸在无比幸福欢乐之中。到零点时,整个乡村的空中成了一片五彩花的世界,隆隆炮声震天响,一直到天亮,大小人穿着新衣裳。表示新年新气象,一年好兆头,家家吃饺子,表示一年圆满美好。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不年年有余。紧接提礼包晚辈给长辈拜年,一直延长到正月十五,走亲拜友,热火朝天,家家桌上菜罢满,好洒个个喝的红光满面!五千年,春节习俗热闹致极,互敬互爱,依依不舍!👏👏👏👏👏👋👋👋👋💝💝💝💝💝💓💓💓👪👪👪👪👪👪👪👪👪👫👫👫👫👫
我是北方人,过年的习俗
1.包饺子,饺子里放硬币,吃到代表好运,很久以前就不知道放什么了
3.守夜,不睡觉,而且每个屋子都要点灯
4.要贴对联
5.给亲戚拜年,要给小孩压岁钱
8.看春晚,不过近些年没怎么仔细看了,但是都开着电视
以上,欢迎讨论,也想了解一下南方的习俗
谈论过年,风俗各异。团聚欢盛,祭祖归乡。年年过年年年愁,今年该轮哪家愁。年年相聚年年忧 ,家人团圆伤缺位。
南北方过年都有所差异,我是南方人,我们南方讲究的是过年了,亲属一家相聚一堂,每家商量做年夜饭,今轮你,明轮他,依次不同一天吃,但家家都要开一顿年饭图个开心热闹。
当我们在做年夜饭时先将煮熟食用盆将鸡、猪头、尾与香肠盛着端向四处,烧香、蜡、纸钱、酒撒来祭祀预祝一年更比一年好,年夜饭过后,为逝者上坟。正月初一,有所不同,有小孩的话,就让大人早上不许打或弄的小孩哭,话不多说悄悄地把汤圆煮熟食后,各自想去哪儿耍各自玩去,汤圆预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初二吃面条,预示着全家一家顺顺利利无灾无痛。初三随便吃啥均可。
各地的习俗不一,生活方式各异,但都为庆祝逢年过节。生命均有限,情意无价,不管过年过节,在不不在父母亲人身边,常问一下父母,暖一下老人朋友的心间,让不能在身边的你也感受一下家的温暖,谢邀!
年俗老一辈讲究这些,现在的年青人都不记得了,像我这年纪的还有些印像,估计在过几十年恐怕要失传了。
我记得过年的习俗主要有:
2,腊月24扫尘。意思是把晦气扫地出门。
3,腊月25做豆腐。记得以前一到腊月25我奶奶就自己做点豆腐,剩下的***给我们炒了吃,挺好吃。
4,腊月26割年肉。那时侯家家都养猪,腊月26请人杀猪,灌血肠。吃饭时小孩不能上桌。
5,腊月27洗浴。27--28这2天洗澡,洗衣等,去一年的晦气。
6,腊月28把面发。这天发好面该蒸馒头,花卷,豆包了。
7,腊月29祭祖上供。
过年的风俗,也是随地方的不同而不同,一起来看看我们大西北人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吧!
1.祭灶神:快要过年了,灶神也是辛苦一年了,为了开年一切顺利,我们要祭灶神。
3.拜大年:正月初一,晚辈要大清早起床给长辈拜大年,长辈也会给晚辈发点红包,都是希望新年新气象。
4.出大行:初一早上,所有人,畜生都要被赶到一个地方,烧香,点蜡,磕头,放炮。
5.敬大神:我们那地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敬奉的神仙,我们在大年初一都要去敬奉,图个好兆头。
6.奉祖先:都会把祖先请到家里来,祭上各种祭品,有的地方是一天,有的地方是三天,然后就磕头烧纸打发了。
7.唱[_a***_]:一般情况,我们都会扭秧歌,一般都是半个月左右,各个村落都要去唱,这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坐标辽宁省桓仁县――一个偏僻的山村。
我是六零后生人,听母亲讲:大哥是六零年生的,母亲坐月子时,亲戚朋友来看望时,一般都拿五个鸡蛋或一包饼干、一瓶罐头啥的。
六十年代初,刚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家家只是糊个温饱,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拿点像征性的就可以了。走亲访友时,一般拿瓶罐头,一瓶酒,一包饼干或一包糖果。谁家有结婚等喜事,老家叫赶礼,一般都一块、两块的,较近的亲戚赶三、五块钱,有的甚至拿几毛钱,多数都是全家都去吃。
七十年代初时,虽然幼小,但也有些记忆了。喜事:订婚、结婚、盖房子、修房子、盖仓房、磊猪圈、砌围墙、坐月子、坐小月子(流产)都要赶礼。
订婚、结婚,那时农村生活稍微有些改善,结婚赶礼多数都是两三块钱,近亲好友五至十块钱。人们都喜欢吃订婚宴,不用赶礼,而且吃的好。订婚、结婚,农村的习俗,头三天就开始张罗,来些帮忙的,借盘子、借碗筷,借桌子、借盆的,一连吃三天。那年代,订婚赔钱,结婚能回本就不错了。
丧事:死人、烧周年。谁家有过世的老人小孩等,赶礼几乎没有拿钱的,都是夹着一卷烧纸去,那时候供销社烧纸五分钱一张,有的拿十张、二十张的,三十张、五十张的,还有的甚至就拿五张纸就去吃饭。烧周年,一般都是拿纸去,近亲戚蒸白面馒头上贡,每个亲戚用筐装十个馒头,吃过饭回来时,东家留三两个算是礼金,剩下的都拿回自己家。那时候农村有句俗语:将媳妇就比出殡强,丧事家家都赔钱,喜事多少有些余头。
盖房子、磊猪圈等,都是屯亲朋友等,拿两纸挂面、瓶酒、鸡蛋等,谁家有事,菜几乎不用买,都是邻居筹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农村和城市没啥两样了,农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不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改革开放。
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拿什么礼物。
六十年代具父辈讲,饭都吃不饱还走什么亲戚。过年实在没法了,就到供销社花几角钱买上一包桃酥点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节。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实在没钱。到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能吃饱饭了,有点余粮。走亲戚蒸白面馒头,一锅十一个馒头不知有什么讲究。由于不经常吃白面馒头,有的妇女不会蒸,还得请村里会蒸馒头的来帮忙。蒸馒头上笼屉后上气三十分钟熟,由于当时没有表,只能凭感觉算时间,时间短了长了经常发生。蒸出的馒头品貌不太好。
在那个年代,生活还比较困难,大家都比较穷。若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带的礼物很简单。我是农村出来的,只晓得农村人的情况。就说农村吧?过年走亲戚,也分几种情况:长辈,平辈,晚辈,还有致亲,等等,送的礼物稍有点区别:
对长辈,或者致亲,送的礼物稍贵重点,略微多一些。六七十年代,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好。尽管,物资相对匮乏,送给长辈的过年礼物,也不敢太随意。一般送点白糖,挂面,还有送一块约两斤重的猪肉。再不,就是送十五个鸡蛋,最多的就是二十个的样子;若是喝酒的老人呢,送上一斤老白干;
对平辈,就随便一点了。不是两把挂面(一把一斤),就是鸡蛋十五个。若是家境好一点的呢,再送一斤白糖;
对晚辈送礼呢,就再简单不过了。最多就是送点挂面,麻糖(农村人自己加工的一种小孩爰吃的糖)。讲究一点的,再送一斤白酒。
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去外爷家去,妈妈就给准备了一块腊肉,有三斤重的样子,还装了一斤白糖,三把挂面。装了满满的一小背篼。背得我满头大汗。到了外爷家,外爷高兴极了!可能是长辈才送这么多!过了不久,也就是元宵节,我去一个远房亲戚家玩,同样是妈妈准备的礼物,却少多了:只有挂面两把,一斤白糖。这充分说明,亲戚与亲戚,送的礼物是不一样的!可能也缘于当时条件差,物资匮乏吧?
别人送的礼物,舍不得吃,下次走亲时又送人,挂面两端都磨断了不少,变圆了!或许就是物资紧缺、生活还不富裕所致吧? 这,就是我记忆中六七十年代走亲戚,送礼物的情形。可能,别的地方不一样。
以我们这里来说,六七十年代的人,走亲戚,是很简单的:一家一块约半斤重的红糖,用旧报纸包好,上面贴一张三手指宽的红纸,里面插一个,或一毛、或两毛的红包;一个村子如有四五家亲戚,礼物,两个衣服口袋,就装下了。在其中的某一家,吃顿中午,如果是晴好天气,就得赶紧回家出集体工。离开时,如果带了小孩去,亲戚会给小孩一个:或一毛、或两毛,甚至是五分的红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八十年代过年时候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八十年代过年时候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