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保留一种过年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保留一种过年的习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们那里,一直保留下来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我是黑龙哈尔滨的,说说我家那的过年习俗吧。
腊月二十五后,就要把对联贴上了,还有门上都要贴上福字,还有车也要贴福字,总之大街小巷的店铺啊、门面房几乎都要贴对联和福字。
大年三十早上起来要放鞭炮,然后简单的吃点早餐,就开始做中午饭了,几乎都是很丰盛的那种,中午吃完饭,歇会,就要忙乎晚上的年夜饭了,我们晚上是要吃饺子的,而且水饺里面还要放个硬币,寓意着谁要吃到了,谁就在这一年有钱花,反正我家是放一个硬币,意思一下就行了,还有个说法就是,包完饺子看看是剩面了还是剩饺馅了,寓意就是剩面有衣穿,剩馅有钱花,哈哈,当然这些都是迷信,不能信的,最后就是晚上十点多,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着饭,看着春晚,跨年。
又到一年年尾了,小时候是天天盼着过春节,现在是年关难过呀。总感觉物是人非,没了小时候那些乐趣。过节也成了一种形式,没了那些兴奋。
刚蒸好的饽饽
在我老家过年的年味是从做大饽饽开始的,现在的年味是从抢火车票开始的。在胶东,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大饽饽。其实就是一种大馒头。做的时候比平时的馒头要认真,还记得妈妈总是要揉很多遍。现在妈妈岁数大了,做大饽饽也成了体力活,妈妈有些做不动了。做大饽饽一般是在腊月十六左右就开始,每到这个时候,几家合起来,一起做,既是为了节省体力,也有做饽饽的时候谈论的欢声笑语。
做这种饽饽需要用枣,枣是切开的,一个饽饽上五个枣。妈妈切的时候是数着个数的,小时候贪吃,喜欢吃这个枣,做着做着就会发现枣不够了。这时候妈妈就会喊我,妈妈知道除了我以外,别人是不会偷吃的。
还没蒸的饽饽
除了做饽饽以外,还会做各种动物形状的,有“醒醒”、“盛虫”、“猪头”等等,各有各的作用。我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具体的功能了,只记得“盛虫”,因为它下面会压着钱,预示着来面有花不完的钱。
谈谈过年的习俗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年初一的"叫饭"。
"叫饭"也称祭祖。
一大早起来大人弄几个菜供奉祖先,祖先"用餐"时,大人小孩都不可以碰到桌子。尤其是祖先用食的一方。
过去吃饭的桌子是那种四四方方的木结构的桌子,也称八仙桌。
还有一条魚🐟一小杯酒。
现在这些习俗早都没人遵守了⋯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所以大人小孩都争先恐后的多吃几个,生怕自己抢不到好运呢😄
我们还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还有😊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初一初二不扫地。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我们在春节还会吃冻梨,冻柿子,粘豆包,还有糖葫芦,这是一辈子的习俗!😁️
我们东北人的定义是指世居和定居在这片黑土地之上的一切人民,是出生和成长在东北方向大地上的中国人,是对关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的关东儿女。
我们家乡座落在山东南部,鲁南地区也许有些人不知道鲁南在哪?笔者介绍到沂蒙山区可能有很多人还是知道的!临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早已今非昔比,人们慢慢走在小康路上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谈到过年的习俗,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很穷早早盼望着过年吃顿香喷喷的饺子,再者大口吃肉打打馋虫,北方的冬天每年都有飘飘洒洒的瑞雪出现,一旦下雪了孩子们陪雪人打雪仗好不热闹,尤其沂蒙山里人到山上抓野兔,山鸡在雪地里跑来跑去,有时候很有收获这些都是儿时记忆一去不复返……
朴实憨厚的沂蒙人每到春节来临,先是带着节礼串门子走亲戚,你来我往十分热闹,到了腊月28家家户户办[_a***_]“炸稣菜”炸鱼、炸里脊、油炸四喜丸子,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土话“过门笺子”大门上梁上“大红二绿黄当中并排浅红紫色最后”门笺上纯手工雕花十分精致,看上去很漂亮……
除夕燃放烟花爆竹、上香祭拜、吃饺子,喝团圆酒一家人开开心心过大年,年初一先给父母拜年,一家族人多的有长枝带头带领十几人多则二十多人挨家挨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准备好红包每人十块二十块图吉利,年初二回娘家,无论姐妹几个一般都回娘家一起吃多团圆饭……这个风俗延续至今。
快到新年了,有很多习俗经过岁月洗礼而保留下来,人们应该怎么传承这些习俗呢?
我以为忠孝礼仪无伦什么年代都应该传承下去,春节又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虽然现在很多都地方都感受不到春节的气氛,但是每年都还是春运一票难求,证明很多人还是会传承下去,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都在改变,恐怕以后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得到了,现在都是新农村新气象,但是现在的人很多都在追求传统的文化美食,我相信每个地方都会有人传承下去的。
过去农业社会,以家庭为重,许多习惯由此而来。
今天工业甚至服务业,物质为重,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得连电影都变得冗长,电视剧也开始做哪些几分钟、甚至急秒的短剧了。
所谓传承,很多想留也留不住吧?
所谓现代,恐怕并不是电子设备的繁琐,而是我们可以学着理解并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我是说,传统或者所谓现代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接纳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和事,并误以为自己完全正确。
谢谢邀请,春节是国人最盛大、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忙忙碌碌了一年人们很期盼着同自己的亲人团圆,朋友们团聚,行礼、问好,叙旧谈心,增进了孝亲敬老爱幼爱亲朋好友这一千年不变的传统习俗延续和发展。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不管咋样,民俗文化已经达到了一枝独秀的程度。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前保留非常完整的习俗却出现“危机”,在经受着“挑战”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脑海中,口头上年味变淡,习俗漠糊了,另一个,优秀的民俗中也少部分的“糟粕”使得现代人垢病,譬如:老的少的拜年跪地磕头,我们当地绝大多数在好多年前都是鞠躬礼,只有十二、三岁小孩偶尔拜太奶奶,老爷爷,以示隆重,总之,好的习俗要发扬光大,不利于推广的要“移风易俗”。以确保习俗文化传承优秀之优秀之!
感觉传统春节的习俗在慢慢消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年轻的人不爱好老一套,甚至老年人也象年轻人一样,看电视,玩手机,把传统春节的习俗抛至脑后,好不在乎,从此春节的习俗将会慢慢的淡化,将会成为老年人的回忆。
传统春节的味道正在渐渐地被淡化了,这己是不争的实是。
那么造成春节气氛淡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时代不同了。从前的中国,以农业为主。对天地神的崇拜十分强烈,春节就是起源就于商朝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人们在这天迎神祭祖,举行各种***活动,占卜气候,祈求半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靠天吃饭,求神保佑的思想观念也不再那么强烈。春节虽然仍在年年过,但己经把过去繁杂的过节内容一点一点地进行了简化。
二是人们对春节的期望值正在下降。过去人们盼过年,是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家人才能团聚在一起,孩子们也只有在过年能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在这点上,本人特有体会。过去我们家孩子多,生活条件不行。平时就吃煎饼,白面馍馍很少吃,只有偶尔吃一次饺子。衣服也没有几件,只有过年才能每人做一套新衣服。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平时吃的都比过去过年吃的好,饺子想吃就吃,就怕沒时间。衣服过时了,马上买新款的。这不就是天天都在过年吗?有谁还非要等着过年?
三是生活节奏变了。就拿农村来说,过去冬天大都闲在家里,过年那就是在熬年,不紧不慢,按步就班的按照传统规距来过年。现在许多农民都已进工厂当了工人,每日三班倒,哪里还有时间来安安心心的过年,有的连年夜饭都吃不到一块。你说!这年的味道是不是就被这现代的快节奏给冲淡了?
四是环保因素。传统年最少不了鞭炮烟火,只有鞭炮一响,那年味才显得十足。现在过年禁放鞭炮烟火一年紧过一年,留给传统春节的空间已经不多。春节的气氛想不淡都不行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留一种过年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保留一种过年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fmw.com/post/17945.html